颐和园的形式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颐和园的形式美。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在颐和园中,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四种美的存在形态巧妙的整合为一体,天人合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是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处处蕴涵着形式美的特性。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入园后,看不到一点园林的景致,只见一座座华丽的宫殿有序排列,均衡对称。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绕过封闭对称的仁寿殿后,峰回路转,两三步间,一幅高阁、平湖、远山的壮丽图景呈现在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产生强烈对比。颐和园的设计就处处体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匠心。其中每一亭殿,下部都由挺拔、坚实的立柱支撑,以直线为主;而上部的房顶则由犬牙交错的飞檐组成,以曲线为主;殿宇轮廓多呈长方形,而中央顶部的穹窿藻井则为圆形,直曲、方圆巧妙统一。就全园布局宏观来看,颐和园里的宫殿区中,用来朝见的“仁寿殿”是以东西向轴线为中心,而用来寝居的“乐寿堂”、“玉澜堂”等则改为南北向轴线布局,并紧贴湖面。这同故宫所有宫殿一律南北向为轴的格局就有所不同,表现出统一中的变化,更能适应帝后休养避暑的需要。再拿颐和园最精彩的前山来说,从排云殿到佛香阁,都处在一条中轴线上。但游人从下往上走时,路线却十分曲折,或登石级迎面而上,或穿回廊迂回转折,或入山洞穿梭而下,直中包曲,曲中藏幽,变幻无穷。登山眺望,统观全局,昆明湖东岸风光旖旎的知春亭,同西岸幽静如画的玉带桥遥相呼应;一座十七孔桥又如长虹卧波,把北面万寿山主体同南湖小岛相连,东南西北景观的分量、特色和风趣各有不同,却能互为映衬,真是疏中有密、浓淡相间、动静交错,远近对比,使整座园林处处有新意,处处不雷同,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巨幅画卷。颐和园昆明湖十七孔桥联:“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空。”这里地势平坦,所有的河湖由人工开凿堆叠而成,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有辽阔的大型水面福海和若干中型水面,它们之间以曲折的河道连贯,结合堆山,积岛,修堤,营造江南水乡风情。十七孔桥是其中最为显眼的建筑物,犹如书法中“撇与捺”,在大片空白的水面空间中,增添的一笔,构成一个“宛自天成”的自然环境。有力地强化景观的空白效果,突出桥线所占空间与空白空间的对比。多字类形式空间,对每行字的走势、长短、字数的多少、行与行之间的空间留白作了符合全局形式的整体安排,在继承传统的用笔与章法的前提下,拓展书法空间领域,积极吸收姐妹艺术的形式美感。植物景观易于产生空间层次与空间意境。长廊是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的一条蜿蜒曲折的廊道。它东起邀月门,西迄石太亭,中穿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既有点景作用,又在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着长廊。长廊长728米,共273间,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廊道,它像一条锦带把前山各组建筑连为一体,在山水之间蜿蜒而行,起着携领湖山的作用。沿廊而行,廊外景物随步而移,令人目不暇接。廊内每根梁坊上都绘有精美传统彩画,共有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画14000多幅,绚丽斑斓,内容丰富,因而长廊又有画廊的美称。长廊东西两边南向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接着一座八面三层的建筑--山色湖光共一楼。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如今长廊自邀月门内第一幅彩画西湖全景起,凡迎面横梁上前后皆绘有不同的西湖风景。廊内外枋上千余幅半圆形画面则绘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人物故事上涉远古三皇五帝,下及清朝王公大臣,跨五千年之久。欣赏这些彩画,就如同翻阅一部记录沧海桑田的历史巨著,一幅包罗万象的风情画卷。谐趣园中“一亭一径足谐其趣”。园中之湖并非天作,乃是人工开凿而成,是人力征服自然的见证,浩淼湖波,蕴涵着挖掘者的力量。绕湖四周的亭台水榭、曲折游廊,既是精致的建筑艺术佳品;又因其有节奏韵律、有调和对比,是多样统一的,是形式美的体现,其实整个颐和园就是崇尚天人合一,美在和谐,而颐和园长廊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的范例。园中树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临湖垂柳枝条柔长,抚临水面,婀娜多姿;远处松柏,层峦叠翠,掩映山间,玉立峰上,与柳树的婀娜全然不同,尽显北方气概。湖中莲荷,铺于水面,既有大叶荷叶,又有小叶睡莲,更难得秋冬之际,一湖荷叶尽枯,却得“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意,却是自然之美尽显。然而,花草树木之间却不尽是自然之美;园中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全是人力所植,有着造园者的匠心独具,是造园者智慧的结晶;花草树木的层峦叠翠,错落有致,不正体现了形式美的多样统一、调和对比的法则吗?谐趣园中有一小桥,名曰知鱼桥,取自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是颐和园中最低的桥,此桥一处,避免了仅有游廊的单调,顿使整组建筑活泼起来,恰似一个跳跃的音符,使之有韵律节奏之美感,正是形式美的韵律节奏之法则。湖边尚有两三座宫殿用以休憩,自然是雕梁画栋,然而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宫殿前的匾题和对联,匾题和对联是诗文与造园艺术最直接的结合,从而达到多种艺术形态的整合,从而表现园林“诗情”之美,“诗情”之美既是诗歌艺术之美,也是诗人人文精神之美。它们使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情于景”,随处皆可“即景生情”,点出了景观的精粹所在。同时,文字作者的借景抒情也感染游人从而激励他们浮想联翩。还有苏州街,地处颐和园的后湖。它既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水中、水边建筑,皆与万寿山上景观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苏州街,也称买卖街,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再现出来。颐和园万寿山前高阁凌空,殿宇壮观,气势非凡,结构严谨对称,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其后山却是小径盘旋,山脚下小河迂回曲折,河边苏州街沿街一系列建筑与整个环境吻合,反映了一派江南水乡风貌。可见根据需要而表现了设计者两种不同主题的形式美,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是集游玩、休憩、办公、敬神礼佛的综合性场所,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有雕梁画栋的宫殿佛堂,这些景观的布置错落有致,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转自“园林学习网”)、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简介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的重大区别表现在:首先,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不同。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而形式美则不然,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其次,形式美和美的形式存在方式不同。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构成因素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是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色彩的物理本质是波长不同的光,人的视觉器官可感知的光是波长在390—77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的电磁波程度不同,而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十分复杂的色彩现象。色彩既有色相、明度、纯度属性,又有色性差异。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特定的刺激信息,具有情感属性,形成色彩美。如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活泼热情,兴奋振作;蓝色显得宁谧、沉重、悒郁、悲哀;绿色显得冷静、平稳、清爽;白色显得纯净、洁白、素雅、哀怨;黄色显得明亮、欢乐等。形状和线条作为构成事物空间形象的基本要素,也都具有极富特色的情感表现性。如直线具有力量、稳定、生气、坚硬的意味;曲线具有柔和、流畅、轻婉、优美的意味;折线具有柔和、突然、转折的意味;正方形具有公正、大方、固执、刚劲等意味;三角形具有安定、平稳等意味;倒三角具有倾危、动荡、不安等意味;圆形具有柔和、完满、封闭等意味。声音本是物体运动产生的音响,其物理属性是振动。它的高低、强弱、快慢等有规律的变化,也可以显示某种意味。如高音激昂高亢,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进取,轻音柔和亲切等。把色彩、线条、形体、声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合起来,就形成色彩美、线条美、形体美、声音美等形式美。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也即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