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邓小平理论•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形成发展的背景与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现实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战后美苏两级对抗的冷战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更趋于平衡,尽管局部战争仍有发生,但短期内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2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3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3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时代主题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这就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基础。2.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方面历史经验正面经验:毛: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向外国学习;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八大: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进前进。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反面经验: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造成失误的深层原因在于: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深刻地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3.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既保证了公有制生产资料的主体地位,又科学地解决了我国原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状况,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试办经济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允许私营、个体和外资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保证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又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中国农村率先走上了改革致富之路。•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3.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时间发展阶段实践理论主要标志1978–1982初步形成阶段1978年前开展真理标准讨论-思想上、平反冤假错案-行动上);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1982年党的十二大: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1982–1987形成轮廓阶段召开了十二大:城乡全面改革与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987年召开十三大: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1987–1992逐渐展开并形成体系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进入攻坚与面临严峻考验,回答当时困扰的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进入新阶段。十四大:邓小平是总设计师社会主义本质市场经济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并对其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1997丰富发展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94年的改革1997年十五大正式称“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认清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毛泽东邓小平思维习惯思维定势纵向的历史分析横向对比分析思维立足点中国本土放眼世界思维侧重点“动”:矛盾的斗争性“稳”:矛盾的同一性思维领域思维兴奋点军事与哲学领域经济领域思维主战场矛盾交织的中国军事大舞台“问题成堆”的中国经济大舞台思维风格思维风格特征理想化(富于理想和激情,浪漫气质浓郁)现实性(要实干,不浮夸)思维动机英雄主义气概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思路清晰,动机实在,设计方案明确思维线路思维中心点革命建设思维结论物质生活的贫困更能激发起人们的革命情绪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等,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搞革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既纠正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又维护了毛泽东同志的正面形象,既解放了思想,又坚持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正是这种智慧,在上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仍然能够继续破浪前行。•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来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问题上,都有过不同建议和各种疑虑。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使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了观念,统一了认识。•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是全面改革进程中思想解放的科学总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和理论精髓。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十五大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不断强调十六大十七大系统阐述十三大十八大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正确认识: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作出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这就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二大“初级的阶段”,强调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初级发展阶段”,把初级阶段同物质文明还不发达相联系,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展开分析初级阶段奠定了基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而且对这一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十二届六中全会•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根据,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基本任务等,并且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引自党的十三大报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两层含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历史地位)。两层含义:从社会性质看: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意义:A.不能回到资本主义B.与“过渡时期”严格区别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公有制已经成为主体国营经济只占很小的成分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已取得胜利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一化三改造”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历史阶段。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和深化了这一理论,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了两个突出的贡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终于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着这一理论。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两个没有变”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没有变”,增加了“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