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海老师关于王阳明心学的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廷海老师关于王阳明心学的解读首先文老师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心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属于认识论、实践哲学,强调世界存在;而心学是道德哲学,强调道德修养和感悟。然后:是老师对心学的详细解读:心学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在批评程朱理学基础上产生的,因当时参加科举的士子虽饱读儒家经典,但追求的是名利,“求美官,贪货利”,说明经典的道理并没有进入人心,造成“心(主观)理(客观道德)分离”。如王阳明举例说明:早上起来到父母床前“日日定省”,请安问好,如扮戏一样,但心里却认为是道德负担,而不是诚心行孝,这也是“心理不一”。所以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社会强制的德性(理)与内在的德性(孝心)”相结合,转化为自然的孝行,这样“心理合一”,言行一致,这就是“心外无理”的一部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无关,它是意义论:第一,万物的性质可被心认识和规定(“天没有我的心,谁仰它的高;鬼神没有我的心谁劲它的灵明”第二,万物的意义由我心规定。“人未看花时,人心与花俱归于寂。我看此花时,花的颜色鲜活起来”,总之万物的性质及其存在的意义都是由人心来认识和规定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存在论”无关。万物的存在是自然的存在,它的意义和性质可被人心认识和规定,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那“致良知”又是啥呢?“良知”,这是《孟子》的概念:“不学而知谓之良知,不学而能谓之良能”,见小孩掉井自然而然起“恻隐之心”,这就是孟子强调的“良知”,所以“良”是“天然、自然”,不是“优良、善良”的意思。(晓东老师这里做了个注解:如果对”良知“是”天然、自然“不理解,就联想一下两个知识点: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二是近代西方的”自然权利“或”天赋人权“应该就好理解一些了)。针对当时儒家知识分子“心理不一、言行不一”,王阳明要求“致良知”,“致”就是“推行”,也就是付诸实践,就达到“知行合一”。(在这里晓东老师特别举了个例子说了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能加强我们对此概念的理解!原文如下:我心中本有道德准则,看到老奶奶过马路,自然而然去扶她,是知行合一;我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心想扶一下她,能得到掌声鲜花和领导的肯定说不定还能评优,于是扶了,则是知行不合一。再极端一点,今天我们走过银行门口,心中闪过把它抢了的念头,不犯法;但以心学的眼光看来,是”修养“不够。)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哲学体系:“心理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再后:文老师对心学的作用为我们做了解读:让我们对心学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正面:纠正世风、对孔子等圣贤之理的去魅(“尔心中那点良知就是尔自身的准则”造成“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等;反面:强调顿悟,不需学习(“读书多实以长其奸、饰其傲”等,知识越多越反动!),强调“良知现成”,不强调讲学,使浮夸之风兴盛,当时出现空疏学风,除此外还导致容易个人主义盛行。清初颜元批评心学家“平时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顾炎武《日知录》批评“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心学)谈孔孟”,在思想史脉络中“清谈”与“误国、亡国”相联系,清初谁还敢讲“误国、亡国的心学”。而程朱理学讲“博学、致知、审问、明辨之学”,讲“存天理、灭人欲”,这点对知识分子、统治者有用,故清初的顺治、康熙二帝都重视程朱理学,而对陆王心学则弃之高阁!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