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总结(啊谭)评价级别判据评价范围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预测与评价保护对策和评价结论调查与分析对象方法调查内容资料来源现有监测数据达标分析计算点:1、环境空气敏感区2、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3、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对策结论大气Pmax≥80%且D10%≥5km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大气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以半径为D10%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为50km的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类比调查、物料衡算、设计资料确定1、污染源排污概况2、点源调查内容3、面源调查内容4、体源调查内容1、收集评价范围内与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对照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季、月平均),短期浓度(日评价、小时平均)的达标情况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1、确定预测因子2、确定预测范围3、确定计算点4、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5、确定气象条件6、确定地形数据7、确定预测内容及设定预测情景8、选择预测模式9、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10、进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内容:1、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2、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评均浓度。3、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年评均浓度4、非正常排放情况下,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最大地面小时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环境保护对策应力求减轻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使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统一:1、改变原燃料结构2、改进生产工艺3、对重点污染源应加强环保治理4、加强能源、资源的利用1、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其他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污染源在建和未建(已批复的报告书)现有、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2、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出现超标时应分析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择有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5、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的大气环境影响。一级评价中的1、2、3、45、重点污染源的合理烟囱高度选择6、无组织排放的控制途径7、区域污染物排放的总理控制3、大气污染控制措施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分期实施项目(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实测)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3、进行现场监测上式中,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计入监测数据个数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考虑污染源排放高度,评价范围主导风向、地形、周围环境敏感区位置适当调整可不进行上述预测8、当地土地的合理利用或调整9、厂区及评价区绿化,必要时可提出防护林的设置方案10、关于生产管理制度和环境监测建议5、污染物排放总理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地表水基本要求:1、根据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包括水质要求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环境质量目标;2、根据项目排污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分析和界定项目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污染源强(水质和水量指标);3、选择合理的水质模型,建立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目标的关系,根据各种工况下不同的污染源强,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4、采取社会、环境、经济协调统一的分析方法,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实现建设项目水污染源的“达标排放,总量控制”;5、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得出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结论。并针对环境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基本任务:1、明确工程项目性质;2、明确评价工作等级;3、地表示现状调查和评价;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5、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评价等级评价范围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水环境污染控制管理对象、方法范围、时期水污染源调查水环境质量调查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范围、简化预测、评价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项目污水排放量:a:≥2万m3/d,b:1万—2万m3/dc:5000—1万m3/dd:1000—5000m3/dE:200—1000m3/d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超标),能全面说明与地表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情况,并能充分满足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调查的对象(内容):环境水文条件、水污染源和水环境质量。环境水文调查方法:1、水文站资料收集利用法;2、现场实测法;3、判图法(判读地形图)时期:一级评价一般为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至少包括平、枯水期)。二级:条件许可如一级,一般情况可只调查平、枯水期,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1.点源调查原则: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有调查和测试。根据评价级别与建设项目的关系略有不同。2.非点源调查。调查原则:1.评价工作等级为一、二级时,水质调查以实测为主,辅以既有水质资料的收集利用。2.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时,水质调查宜进行实测;3.既有水质资料应为近三年的监测数据同时应分析其代表性、合理性。原则: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可采用检出率、超标率等统计值),并辅之以数学表达式(一种是单向水质参数评价,另一种是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水体自净基本原理:物理自净1.紊动扩散作用;2.移流作用3.离散作用;化学自净:氧化还原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生物自净: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预测范围:与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相同或略小(特殊情况可略大),确定预测范围的原则与现状调查的原则相同。预测点位: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点,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游、下游;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作为预测点位。当预测水中溶解氧时—最大亏氧点位置及浓度;排污口附近超标—适当水域加密预测点位。点源的环境影响预测:混合过程段长度L=完全混合模型C=一维水质模型:CX=DO和BOD耦合模型,1.水环境容量估算方法。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3.水环境容量与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主要内容。地表水域(排污口附近河段)规模:大河:≥150m3/s,中河:15—150m3/s小河:≤150m3/s,方法:收集资料、现场调查、遥感遥测法。三级:一般情况下可只在枯水期进行调查水污染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调查因子:1.常规水质因子;2.特征水质因子;3.其他方面的因子。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法规及当地环保要求是评价基本依据。预测原则:预测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应根据工作等级、工程与水环境特征当地的环保要求而定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的划分:生产运营阶段、同时具备三个特点的大型建设项目应预测建设过程阶段的环境影响。服务期满后—水土流失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非点源源强预测:原则—面源、方法—机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法。预测方法—类比达标分析:1.水污染源达标分析;2.水环境质量达标分析。等级划分原则:1、污水排放量越大,水质越复杂,则建设项目对地表水的污染影响就越大,要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做得越仔细,评价等级就越高;2、地表水域规模越小,其水质要求越严,对外界污染影响的承受能力就越小,相应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要求越高,评价级别也相应越高。范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排污影响较显著的地表水区域,在此水域进行调查,应能反应地表水环境的基本状况:1、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可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范围2、当拟定评价范围内有敏感水域(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评价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水域上游边界,以满足预测敏感水域所受影响的需要时期:(当弯曲系数大于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找出相互矛盾和错误的资料并予以更正,资料中的缺漏应尽量填补,按污染源排入地表水的顺序及特征水质因子的种类列成表格,从中找出调查水域的主要水污染源和主要水污染物。水环境功能调查:1.调查的意义。2.调查的方法(以间接了解为主,并辅以必要的实地踏勘)。3.调查的内容(水资源利用、地表水环境功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选择评价因子:1.工程废水排放的主要特征污染物;2.对纳污水体影响危害大的水污染因子;3.国家和地方水质管理要求严格控制的水污染因子。(评价因子的数量应能反映水体评价范围的水质现状)水质评价因子参数的确定:内梅罗值、单项水质指数预测方法:1.数学模式法;2.物理模型法;3.类比调查法。地表水环境和污染源简化:河流简化1.河流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当弯曲系数大于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湖泊水库简化:水深≥10m且分层期较长(≥30天),可视为分层湖、库。环境影响评价:1.基本要求2.主要评价内容3.评价方法:水质—单因子评价法;水温—预测值与背景值及最低(最高)水温控制值对比分析;水文情势—水文水里计算方法;富营养化—结合水域、水温、水文、水动力分析综合判断。保护措施:污染物削减措施1.改革工艺,减少排污负荷量;2.节约水资源和提高水的循环使用率;3.对项目设计中所考虑的污水处理措施进行论证和补充;4.选择替代方案。地下水基本任务: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针对项目建设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提出预防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概述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基本概念、项目分类评价工作等级范围、内容布点试验、评价原则、预测因子预测方法评价保护措施对策概念:1.包气带与饱水带;2.含水层隔水层和弱透水层;3.地下水的运动4.地下水分类:埋藏条件(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赋存介质(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5.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划分原则:Ⅰ类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分等级;Ⅲ类建设项目根据1、2类特征分别进行等级划分,按最高等级工作评价等级技术要求:一级:了解多年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及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大于或等于1/1万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Ⅰ类项目一级:≥50km2;二级:20~50km2;三级:≤20km2;Ⅱ类建设项目应包括建设、运营、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按累计等标污染负荷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源(污染物)定为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常用:抽水试验、压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弥散试验等。Ⅰ类项目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中不同选址、选线方案引起的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应分别进行预测,同时给出污染物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两种工况下的预测结果,Ⅱ类建设项目应遵循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原则,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中不同选址或不同开采方案等所引起的水位变化及其影响范围应分别进行预测,预测方法:数学模型法(一级评价应采用数值法、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选用数值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采用解析法,三级评价可采用均衡法、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等)和类比预测法。评价要求:Ⅰ类建设项目判据满足1.项目在不同生产阶段,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达到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2.项目实施某Ⅰ类建设项目:1.源头控制2.分区防治措施3.地下水污染监控4.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