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二部分题型突破篇第5讲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把握文意分析综合题,考生必须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做题。本考点就是帮助考生疏通文意的。其错误点往往是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和强加因果等几种。一般在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设置干扰,或者故意混淆传主的生平事迹,把这个地方的事情写到那个地方去,把这个时间的事挪到那个时间去。为此,考生阅读时一定要先整体把握人物事迹。具体做题时注意用语细节,小心比对原文。栏目导航一、分析综合题五大比对角度二、分析综合题解题四步流程随堂巩固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角度一比对人物一、分析综合题五大比对角度命题设误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比对方法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训练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节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选项]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答案从误解形象角度设误。“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是“犯颜直谏”。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参考译文]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因为舜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罢了。”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训练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9·广东中山模拟)初,(邹)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节选自《宋史·邹浩传》)[选项]C.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有误,原文“杨时过常州,往省之”,是杨时经过常州,前往探访生病中的邹浩。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参考译文]当初,邹浩任谏官,怕给亲人带来忧虑,想坚决拒绝。母亲张氏说:“儿子能够报答国家,无愧于公论,我有何担忧!”等邹浩两次被贬到岭表,他母亲不改变初衷。不久又任职龙图阁。瘴病发作,非常危险。杨时经过常州,前去探望。邹浩虚弱得仅仅留有一点气息,仍然关切地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命题设误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比对方法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训练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9·安徽六安模拟)十年,诏丞相伯颜总兵南征,改(崔斌)行省为河南宣慰司,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月,围潭州,斌攻西北铁坝。挟盾先登。诸将怒其抗敌持久,咸欲屠之。斌喻以兴师本意,诸将曰:“编民当如公说,敌兵必诛之。”斌曰:“彼各为其主耳,宜旌之,以劝未附者,且杀降不祥。”诸将乃止。(节选自《元史·崔斌传》)[选项]D.崔斌严明军纪,爱护百姓。其任东平府太守时,接到百姓投诉,驱马飞奔找到主将为百姓申冤并机智成功地劝阻了元军诸将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机智成功地劝阻了元军诸将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不是崔斌“任东平府太守”期间,应是“崔斌任中奉大夫”时。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参考译文]至元十年,诏令丞相伯颜统领大军南征宋朝,改行省为河南宣慰司,任崔斌为宣慰使,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年十月,元军围攻潭州,崔斌带兵进攻西北铁坝,持盾率先登上城楼,攻占铁坝。诸将忿恨潭州军民持久抵抗,要把他们都杀掉。崔斌耐心向他们讲明兴师南伐的本意,不是杀人,而是取得土地和民众。诸将还要求:“百姓按照您所说不杀,敌兵则必全诛。”崔斌又劝道:“他们也是为自己的朝廷罢了,现在投降了,应表彰他们,以便劝降那些尚未归附的人,况且杀死投降的人也是不吉利的事。”诸将又听了他的劝告。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训练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7·全国卷Ⅲ)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许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节选自《宋史·许将传》)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选项]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分析:从空间错位角度设误。选项为“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原文中为“及至北境”,所以前去谈判的地点不是在“代州”,而是在契丹境内。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参考译文]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命题设误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训练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6·全国卷Ⅱ)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选项]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分析:从曲解文义角度设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选项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把关键词“赍”的意思理解错了,说成“筹措”。故D项与原文内容不符。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参考译文]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训练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安徽卷)先生(指传主朱筠)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选项]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分析:从归纳不全的角度设误。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诸生),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参考译文]先生有时在他闲暇的时候写点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他想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他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教官和学生,他像同辈一样亲近,勉励别人做学问先要识字,语意十分恳切深厚,离开后人们更加敬重思念他。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角度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命题设误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训练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7·全国卷Ⅱ)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选项]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分析: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将他们迁往异地”是赵憙建议皇帝做的事情,“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无中生有。返回导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第1轮·语文[参考译文]这一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羽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