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吴毅华来源:《商情》2014年第30期【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主人公曹七巧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在其中展现了女人薄暮西山的凄楚和遗憾,表达了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关于《金锁记》女性主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推进当前的研究。【关键词】金锁记,女性主义一、研究背景:《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而关于《金锁记》中女性主义观点的研究还较为缺乏,通过CNKI中的“高级检索”主题检索,采用关键词“金锁记”和“女性主义”,获得有效文献51篇。文献的年度分布较为平均,没有研究特别突出的年份。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关于《金锁记》女性主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推进当前的研究。二.研究角度(一)中国文学对比。在51篇文献中,从中国文学对比研究的角度来研究张爱玲的《金锁记》的女性主义的有10篇文献。且这10篇文献大部分都是从张爱玲与王安忆、卫慧的对比上,来看中国尤其是中国上海地区女性意识的变化。《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罗毅霞,2006)中认为张爱玲用其近乎冷漠的笔触,揭示了她们为谋生而成家的无奈而真实的可悲处境及奴性本质,勾画出男权社会的女奴群像。王安忆身处90年代的大上海,关注着上海边缘女性的生存际遇和精神世界,展现了上海女人的精明能干和坚韧不拔。与之不同,《两种视角审视—比较》(周芳云,2008)则认为张爱玲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揭示了封建伦理和金钱交织下的惨无人道,王安忆则认同女奴身份的文化立场,消解了悲剧的残酷性。(二)中外文学对比。在51篇文献中,有13篇是从中外文学对比的角度分析《金锁记》中的女性主义。其主要视角是中外文学女性意识的比较,其对比的文本有很明显的变化。在2006、2007年,集中在张爱玲的《金锁记》和赛珍珠的小说的比较。在2008到2011年,集中在张爱玲与劳伦斯小说的比较上,尤其是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对比,是在两种社会、两种文化、两种女性生态下人物的不同命运的对比。与韩国作家崔贞熙的《三脉》的对比分析认为,张爱玲把女性悲剧的根源归结为病态的未来,希望在与变革的社会,而崔贞熙则把希望寄托于母性。《哈代与张爱玲女性人道主义世界观的比较——从苔丝到曹七巧》则是标新立异的龙源期刊网一篇,文章通过对哈代和张爱玲的解读,特别是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个艺术形象的分析,比较两者人道主义人性观,论证人性才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原始动力。(三)七巧的形象分析。51篇文献中有15篇是通过单纯对七巧的形象分析来分析其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思潮。且大部分都是认为封建吃人制度、封建婚姻制度、长期宗法父权的压制造成了女性群体潜意识的病态,认为《金锁记》通过塑造曹七巧这个经典形象表现出作家独特的女性意识和颠覆宗法父权的意图。如:《论和中的女性主义》、《人格分裂的悲剧——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张爱玲研究》等、《女人的世界—张爱玲中女性主体性建构》(张玉,2010)则是从从男权主义模式、变态母爱解构,性别话语权、三个方面探寻作品中的女性主体性的建构。《消解千年神话,重构母亲形象——论《金锁记》中畸变的母爱》(魏丽娜,2010)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深入分析《金锁记》畸变的母爱,重构母亲的形象,从而还原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四)作品翻译。在51篇文献中,有10篇是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女性主义的。其基本都是从2010年之后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框架下张爱玲译著中“女性意识”研究》(尹秋燕,2010)认为:张爱玲的翻译作品《金锁记》就是根据Flotow总结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三个翻译策略,分别是前言和注脚,替代及“劫持”达到她以“女性意识”为目的的翻译效果的。《从东方主义看《金锁记》的翻译》(陈慧琴,2010)中认为《金锁记》的英译本是张爱玲想打入英语主流世界的一个努力,表现了明显的东方主义色彩,译本中出现了异化、增译和意义明晰化等特点。《谈本位论观照之下的《金锁记》自译》(陈吉荣,2007)认为几个文本间的转化体现了本位论的观照,译者坚定的中国文化本位、作者本位和女性主义立场的性别本位是这部自译作品的独到之处。《从“放纵式忠实”看张爱玲中英自译》(李妙晴,2009)认为张爱玲的策略是坚持自译,并且采取放纵式忠实,即紧贴中文,保留其女性幽长的笔调、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如《金锁记》。但这些极端异化的作品在西方并不受欢迎,其原因是她着力表现的是中国传统封建主义与西方殖民主义相结合的畸形怪胎,所扭曲的人性中的种种恶,女性自我身上的顽疾。三、研究方法纵观全部51篇文献,其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到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传记批评法,社会文化批评法等方法。但是《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杨雪,2007)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将研究各方面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来看待,对选取的例证进行分析来形成对译作特点的认识,对张爱玲汉译英作品在当代英语读者中的认同度进行实证调查。四.展望从2004年以来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关于《金锁记》的女性主义的研究的文献虽然不多,但是研究范式已较为成熟,研究角度也相对较固定。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一篇文献用到龙源期刊网了实证分析,且还不够成熟。这是今后的研究可以发展的方向。同时,关于《金锁记》的女性主义的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待加强,不要局限于和主流的一些经典作品的比较。参考文献:[1]朱一红.对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性主义解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5).[2]王耀华.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中互文关系的女性主义阐释[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5).[3]李秀梅,杨燕博.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的言语风格与翻译策略[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2).[4]魏夏春,黄阿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以张爱玲英译《金锁记》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4).[5]魏夏春,黄阿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以张爱玲英译《金锁记》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4).[6]谢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金锁记》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西安:西北大学,2011,(4).[7]瞿华兵.反抗背后的人性挣扎——《金锁记》中的女性主义[J].铜陵学院学报,2005,(9).[8]吴昭,方培.简析《金锁记》中曹七巧恶妇形象[J].文学教育(上),2012,(7).[9]王伟.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看张爱玲翻译的《金锁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刘秀芳.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4).[11]谢怡,鞠训科.论《金锁记》和《我的蝉》中的女性主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罗毅霞.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13]曲拓.“他者”的欲望—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儿子与情人》和《金锁记》之比较[D].兰州:西北大学,2010.龙源期刊网[14]魏巍.三个女人的女性主义叙述——一份女性主义的反思文稿[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5]张晓云.人格分裂的悲剧——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J].浙江社会科学,2009(5).[16]奇恩暎.张爱玲《金锁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5).[17]李妙晴.从“放纵式忠实”看张爱玲中英自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7).[18]李福伟.浅析《金锁记》人物的精神分析[J].青年文学家,2009,(11).[19]尹秋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框架下张爱玲译著中“女性意识”研究[J].长沙:中南大学,2010,(11).[20]张羽.哈代与张爱玲女性人道主义世界观的比较——从苔丝到曹七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5).[21]王盈.《金锁记》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性爱观的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4).[22]金锦兰.张爱玲与崔贞熙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比较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1,(5).[23]陈子明.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研究张爱玲译作中的翻译策略[J].杆周:赣南师范学院,2012(5).[24]魏丽娜.消解千年神话,重构母亲形象——论《金锁记》中畸变的母爱[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