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选择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哪里)C.母命.之(命令)D.戒.之曰(告诫)2.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必敬必戒.(谨慎)B.往之女家(女方)C.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D.与民由.之(遵循)3.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独行其道.(道理)B.富贵不能淫.(使……迷惑)C.贫贱不能移.(使……改变)D.威武不能屈.(使……屈服)4.下面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安居而天下熄B.往之女家C.得志,与民由之D.此之谓大丈夫5.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会顺从秦王的意思。B、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C、孟子的一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定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准则,有相当的警世作用。D、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让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6.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赞美,孟子认为他们是“富贵不能淫”品德的代表。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大意是要求女子顺从丈夫,这是古代对妇女品德的要求。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作者对“大丈夫”的定义,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D.“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有节操的俊杰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正义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7.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他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B、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立后破,先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再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C、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D、在完成了批驳之后,孟子接着就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提出了三方面的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8.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是从功利的角度来定位的。B、孟子针锋相对,用一个设问句表明了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不屑和鄙视。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D、文中孟子所表达的观点为人民广泛认同,后世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