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入新课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请同学们简要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陈美林说:“《儒林外史》不仅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而且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1.赏析《儒林外史》。2.讽刺小说的阅读方法。3.简析《围城》和《格列佛游记》。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全椒人。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1、吴敬梓的家世•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辈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昺是康熙三十年(1691)榜眼。父辈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全椒位置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2、少年随任。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3、乡居十年。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吴霖起被罢,吴敬梓回到全椒。第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侵夺祖遗财产。“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金两铭《和作》)“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文木山房集》卷四)29岁,去滁州参加科考,因狂放,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4、移家南京。在家乡亲友的讥笑和世俗舆论压力下,他在33岁时,怀着决绝的感情,变卖了在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36岁,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试,地方已通过,赴京时,以病辞。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首次南巡,在南京举行征召文人迎銮献诗,吴敬梓不应试,“企脚高卧”。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5、客死扬州。•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访友求助,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诗句。不幸言中,乾隆十九年(1754)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之后,溘然而逝。“作品简介全书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阅读第31回至第三十四回,概括几处可验证这种说法的相关情节。创作背景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学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中,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儒林”一词源自《史记》“儒林列传”,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众生相。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情节结构探究先完成课时特训第三题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儒林外史》结构独特,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吴组缃称之为“连环短篇”。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中心,其它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全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文人心灵和人格的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为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对《儒林外史》的结构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第1回“楔子”和第56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第三节人物形象分析请同学们找出以下类型的典型人物:1、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者2、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3、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而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4、终仍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人物形象三、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四、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理想文士的探求•一、杜少卿•1、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这就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理想文士的探求2、在生活和治学中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朱熹对《诗经》的解说,大胆提出质疑;“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使“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理想文士的探求•3、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性格豪放狂傲。•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恤帮助;杨裁缝母亲死了,无力殡葬,他就慷慨资助;给领戏班的鲍廷玺一百两银子,让他重操旧业,奉养母亲。理想文士的探求•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他笃于夫妻情爱;•他反对纳妾;•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意。理想文士的探求•5、追求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的市井平民,“四大奇人”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店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等等,他们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满人间真情的温馨。理想文士的探求•6、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友人到他家聚会,“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理想文士的探求•7、怀有忧国忧民之心。•真儒们以道德教化来挽救颓世,赢得他的敬重,虽然他的家产几乎已经耗尽,但仍然捐三百两银子修泰伯祠。女性形象的探究《儒林外史》中有哪些典型的女性人物,请联系他们的人物命运,分析其中有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作者对独立自主,不倚仗男人,有智慧、有尊严的女性寄托了希望,也可以看出女子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甚至是男子的附属品。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并非是主要人物,但是她们反映了封建专制下扭曲的观念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第四节主题探究《儒林外史》中人物多且身份多样,这其中有何内涵?请同学们完成课时特训第5题,探究作品主题。《儒林外史》主旨深邃,在小说艺术上有很高的境界。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寄寓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廖廖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讽刺文学历史悠久。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追溯到古希腊寓言和喜剧;中国文学里的讽刺,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的讽喻。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读书方法指导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丧魂失魄的人物形象,其用意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徵君等。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1.体会批判精神2.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用手法之一。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骃国”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实的世相。另一种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一同回家,“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描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后世人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探究讽刺的艺术手法请同学们结合课时练习,小组合作,总结组员意见,分析作品讽刺手法是如何来表现的。作者讽刺手法的表现•(一)据实摩写,情伪毕现。•就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从具体的情节发展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作者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爱憎倾向,让人物自己表演。如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作者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表现,讽刺了迂腐儒生的可笑而又可怜的本质特征。(二)通过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达到讽刺之意。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梅玖对周进的前倨后恭;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三)通过合理的夸张来显示它的讽刺意味。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事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中了举并点了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