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绝望之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希望与绝望之间作者:陈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3期摘要:本文的视角放在《野草》中鲁迅自我铸造的两个新词:“无地”和“死火”,通过结合《影的告别》、《过客》等篇章的细读来阐述“无地”所象征着的黑暗与光明,希望与绝望之间的鲁迅精神世界的中间地带,借对“无地”的理解来看待鲁迅在矛盾中探索意义的精神变化过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关键词:无地死火中间地带一《野草》以绝异于古典文学的形式,创造了一系列前所未见的意象,并由此变幻出“一系列恐怖和焦虑”表达了作者一种现代化的意识经验。如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指出,鲁迅本人在《野草》中通过“召唤的、意象的、隐喻的”三种交织的层次来实现自我表达,为达此目的,“鲁迅甚至借用佛家语,并不惮于自己铸造新词。”这里值得关注是鲁迅自造的词,我认为新造的词可视作通往鲁迅表达自己隐秘思想的一个途径,正如庄子借用语言在最大程度上弥合言语之间的空隙,此中有两个新词颇值得注意,一是在《影的告别》中出现的“无地”,另一则是《死火》一篇中塑造的“死火”一词。回到“无地”所处的语境:“我不愿意!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这篇诗是集中反映鲁迅矛盾情绪的篇章之一,透过这一篇可以窥视鲁迅无时不透露着的交织在内心深处多种冲突的两极。鲁迅的矛盾表现在他自己概括出的对立的概念:空虚与充实,沉默与开口,生与死,明与暗,过去与未来,希望与失望。对于“无地”理解应当是从这些对立着的状态情绪入手,由此而阐释“无地”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状态和心里历程。在一系列相对平行的概念里,有一方表述着消极的内涵,随着初期文学活动的失败,他在《呐喊》的自序中描述过后的那种心情“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不仅深深认识到自己并不能成为英雄,更残酷的是他发现自己原来已成为自己所批判的那类冒牌的英雄。此时鲁迅由外而内反观自我的同时,也照见了与“独异个体”相对立的“庸常大众”。这就深化了“绝望”、“黑暗”的涵义,“黑暗”不仅是失败,是被放逐,更悲凉的是要让自己做“自残”式的选择,就如《复仇》里被钉死的耶稣,用死来“玩味”这“庸常大众”。的行为,“仇恨他们的现在”,但是这仇恨在指向对手时也返归自己,在《影的告别》中,鲁迅表达了困扰自己的精神矛盾,在光明与黑暗,绝望与希望中照见了一个“无地”,它在明暗之间,成了鲁迅精神徘徊的一个中间地带。二龙源期刊网上述的文字表述可以看出鲁迅的精神也出现了由“小康”坠入“困顿”的过程,过去的“希望”成了现在更加深重的“绝望”,它使鲁迅内心自我陷入矛盾的情境是一种时间的错乱。李欧梵视“‘无地’就是两难之间的绝境”,“说明时间的两难境地的空间隐喻”同样性质的隐喻在《过客》中也能看到,只不过在《过客》中,因为戏剧的需要有了更感性的形象与作者对话,暂时消弭了“无地”的虚幻和恐怖。但是在这里,他依然备受煎熬,因为这里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的绝境,意味着无可后退。通过“无地”表达出来的精神空隙在“死火”一词上也可以得以展现,相较鲁迅用“火宅”、“大火聚”佛家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抽象观念,“死火”还是“理解为鲁迅根据自己独自的语境而想出来的语词为好。”从“死火”这个词的构造可以明显照见这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鲁迅用象征生命之“火”来与“死”结合,这暗含着作者“从‘死亡’和‘生存’的双向视角”来审视自己道路的思考策略。旺盛的“火”的意象正是喧闹、复杂变幻的生命象征,内含着热烈的斗争,悲壮的失落种种现实,当矛盾的现实无情逼近作者之时,“死火”便透露了作者心灵所处的境地。木山英雄将“死火”解作作者“长久以来的愿望”,塑造冻着的火的意象是因为作者存在一种“一面活着一面欲认识人生这样一种矛盾意识”,就是要观看“生命的固定姿态”。与“无地”相似,鲁迅面对“希望”和“绝望”这样两个境遇以及行动意义的逼问之时,选择了策略性的静观,观看的实质是思考的姿态,积蓄着行动的力量。《过客》可谓视作在希望与失望两端挣扎探索意义的一个形象,在小屋前过客迎来了对话者,这是在中间地带惯常出现的场景,而且当对话出现时伴随着的都是一种积极的选择,这时可以看到中间地带处境下的鲁迅用对话显现理性逻辑思考后的矛盾所在,然后趋向行动的未来,显现出了一个深情,强有力和饱满的行者形象。而当鲁迅在“无地”之境感受到虚无,如置身在“旷野”时,就转向自我的独语,这时思维就像一个漩涡自己打转,拒绝一切的“有”,自己走向空洞、黑暗的死,这就是《影的告别》中的情绪,鲁迅对“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回答是“然而我不愿”。三综合了向黑暗,向虚无和行走的两种姿态,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无地”状态中所挣扎思考出的结果:走向黑暗,独自承担,达到彻底的空无,但是在“生命的黑暗体验中实现了‘无’向‘有’的转化:从拒绝外在世界的‘有’达到了自我生命中‘无’中之‘大有’”这就是用死亡毁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奋争;另一种是走向前方,虽然仍知前方是“坟”,但是还要坚持行走,绝不回到过去的黑暗,希望和意义就在这行走的过程,而不是“黄金的未来”。两种思考的结构都导出死亡的结果,但与此同时又收获了自我存在的确证,从这个角度看,“无地”正视生存意义祛蔽前的状态,希望与绝望都蕴藏着生存的意义,在这个状态下的鲁迅,不是苟活,而是焦虑地探索。参考文献:1、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尹慧岷译,湖南:岳麓出版社龙源期刊网、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郜元宝:《鲁迅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4、张闳:《黑暗中的声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5、本山英雄著/赵京华译:《野草》解读(节选六章),《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3期6、王乾坤:《“我不过一个影”——兼论“避实就虚”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钱理群:《文本阅读:从到》,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