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研究[摘要]2015年的“互联网+”计划让“互联网+”成为热点词汇,教育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正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议题。文章根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首先介绍“互联网+”的基本内涵;其次比较“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最后构想“互联网+”教学的具体手段。本文的研究为未来的教育模式探索一条发展道路。[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学习;模式中图分类号:S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016-02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追捧的热词。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这些都说明“互联网+”行动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量。社会中的很多行业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教育行业也同样如此。“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挑战,教育行业如何面对和适应“互联网+”,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一条科学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一、认识“互联网+”(一)“互联网+”概念国内“互联网+”的首次提出,可以追溯到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的发言,他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随后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5年马化腾提交两会议案、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第二届互联网大会,都纷纷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议题,以推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创新能力。“互联网+”在我国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截止目前,官方把“互联网+”的解释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讲,就是“互联网+传动各行各业”,但不是简单机械的相加,而是利用通信技术让网络与行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空间。(二)“互联网+”的特征有了对“互联网+”概念的介绍,对其特征的阐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互联网+”的内涵。它主要包含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1.跨界融合。把网络与传统行业深度结合,这是开放的、变革的、重塑的融合。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跨界合作,让创新基础更加坚实,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更加便捷。从消费的角度看,融合也代表身份的转换,消费者变成投资人、参与者等身份参与创新。2.创新驱动。中国一直以粗放型增长方式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廉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形式的变化,传动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对传动行业的融入,让经济模式发生了改变,更注重以创新带动增长。互联网思维正是求变化、自我革新、创新,这是互联网的特质。互联网的特质正满足传统行业创新革新的要求,二者的融合,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推向一次高潮。3.重塑结构。互联网时代就开始了重塑结构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地缘、文化结构、权利、规则都不断发生着改变。这些变化来源于互联网的具有信息革命、全球化的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会让结构重塑继续变革,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4.尊重人性。互联网的巨大力量根本源自对人性的最终、对体验的敬畏、对发挥的重视。例如当下火爆的分享经济,摩拜单车、滴滴打车等经营模式,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也节约了很多资源。人性的光辉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与行业的融合,正是对人性光辉的发扬,对社会进步促进,对文化繁荣的推进。5.开放生态。互联网的生态特征是十分重要的,保持开放的生态,就是要把传统行业中制约创新的环节去掉,间接信心孤岛,让人性决定如何创新驱动,让各行各业实现更大的价值。一个优化的生态环境,是做好企业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的对接,形成生态的融合。如信息技术与金融结合生态,教育研究与网络连接生态等。6.连接一切。“互联网+”的一个目标是连接一切,连接所有人,所有事物。即落脚点在于对整个社会、世界施加影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将实现连接一切的目标,让未来的世界充满无限可能。还要注意这种连接是人性化的,是有层次、有差异的连接。互联网时代的各行业需要抓住机遇,把握未来。二、“互联网+”对教育学模式的冲击互联网的具体应用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对传统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教育业同样如此。互联网正深刻的改变着教育的形式与内涵,把传统课堂教学推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当“互联网+”教育组合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行业在技术手段上的革新,更是对教与学模式上的?_击,以及对教学理念带来的深层次影响。1.资源开放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知识的传授局限于课堂,教学资源集中在学校这个物力空间内,满足特定人群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教学,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储存能力、技术优势,可以用短时间吸引海量教学资源和信息,形成一个资源库。资源库通过使用终端用户上传、发布新的资源而保持源源不断的扩大。慕课(MOOC)就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典型代表,它是只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就是“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形式。2008年慕课在美国逐步发展,目前在中国也收到了很大关注。慕课三巨头平台之一的Coursera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注册用户达到65万人,美新增8个用户,有一个就来自中国。慕课的教育形式为有学习欲望的90后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2.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课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听讲的形式开展。学生被动的灌输新知识,学习效果相对不好。互联网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中心,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所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作用逐?u下降。随之而变的是,教师成为了学习的辅导者、服务站,教学方式从灌输到互动改变,也就是我们说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前在网络上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评估,教师负债答疑解惑,这是对传统课堂功能的改变。翻转课堂的应用也代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改变,倒逼学校传统教学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从教学模式角度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网络课前预习、监督学习表现、检验学习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多样化,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考验。3.学习模式的改变。传统教学有固定教室、教学设备、上课时间、课上采用课堂一对多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学可以变成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时间、只需要电脑或者移动设备接入网络就可以随时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突破了校园的局限,实现了时空的自由。新型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学生在过程中可以自主选课、选择教师,采用闯关模式来激励学生完成课后复习与预习,同时利用网络社区,每个人可以将学习中的心得分享给同学或老师,课程结束后还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受到监督。“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带来了时空上的自由、同学间相互关注带来的正向促进作用等,这些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服务的中心对象,最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相反的,自主学习模式也会带来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效果不系统、缺乏深度思考的弊端。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受到网络中趣味化、娱乐化内容的吸引,进而难以耐心学习枯燥的基础知识。对于数量众多的网络课程,学生缺少甄别能力,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学习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三、“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想2015年,“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国内“互联网+”教育也逐渐呈现发展趋势。就目前来说,国内还没有形成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所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1.个性化的教学体验。网络教学平台的有点之一是可以集合国内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海量图书、期刊、专题、讲座等资源共享。供教师备课参考和学生学习。它打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体现了当下资源共享的高效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价值,给老师和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在平台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阅读、兴趣等行为进行学习互动的交互。它是打破学校、班级、专业、地域构建的学习小组,大家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加入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和信息分享。个人可以发布分享和查看好友的分享,了解好友的最新动态,构建人脉平台。教师端通过网络平台统计学生问答、投票、作业情况,生成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日志及分项统计信息。利用手机摇一摇随机选人回答问题,或者实现学生分组讨论;教学视频并支持弹幕功能。2.有效的学习监督鼓励学生按时收听课程和完成作业,采用打卡送积分、游戏闯关等激励形式,能防止学生跳集或拖拽学习。平台同时具有网络社交功能,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学生之间的相分享和影响,侧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端用户可以监控学生出勤情况;鼓励学生发言,通过移动端抢答,给予积分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统计学生问答、投票、作业情况,生成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日志及分项统计信息,给予学习评价。未来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校园管理等都将纳入互联网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一所智慧校园。是及智能化、信息化、物联化为一体的新型学校。这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3.丰富的教学评价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搜集大量数据信息,客服传统评价依据信息单一、片面的情况。通过网络模式,评价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教育数据、情感因素、实践能力等,从而完善评价结果,让教育评价的内涵不断补充完善。网络平台的评价可以含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家长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做到每个人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也可以是被评价的对象,每个人处于动态进步的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有利的。参考文献[1]胡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学习生态环境构建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2]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6.[3]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3-18.[4]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作者简介:蔡璐(1986--),女,辽宁沈阳人,经济学博士,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讲师。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互联网+”视角的高职学生学习模式研究(JG17EB105)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