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广州一模语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2019.3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意思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D.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论述笔墨与人格养成、笔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欣赏中国绘画的笔道墨象,就能感受画家的心境,进而体会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B.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笔墨典范,都是作者在自修的过程中追求大我、希贤希圣的产物。C.内摹仿可以丰富完善画家的人格,所以成为中国画家提升自身人格境界的唯一选择。D.中国画的笔墨如果给人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就能够体现以艺树人的文艺宗旨。(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7年,国家海洋局共布设监测站位约13000个,获取监测数据200余万个。监测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6%,连续三年有所增加。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5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赤潮灾害累计面积比上年减少51%,绿潮灾害分布面积为5年最小。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冬、春、夏、秋四个季节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近岸海域面积分别占近岸海域的16%、14%、11%和15%。(摘编自国家海洋局《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材料二:今年3月,27吨改性粘土被运到智利,这是我国赤潮治理技术第一次走出国门。改性粘土到底是一种什么土?海洋所俞志明研究员说:“它就像是专门扑灭赤潮灾害的‘灭火器’。”赤潮,在国际上被称为“红色幽灵”,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因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上世纪70年代,外国研究人员提出了撒播天然粘土,利用粘土颗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来治理赤潮的方法。但是,天然粘土的絮凝效率低,每平方公里要用土大约200~400吨,耗时费力。俞志明团队从1993年开始研究利用粘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他们发现,天然粘土之所以絮凝效率低,是因为粘土表面带有负电,而赤潮生物也带有负电,“同性相斥”,粘土与赤潮生物能够发生碰撞然后“抱团”的几率很低。“那就给它改性吧。”俞志明团队运用物理化学原理,通过表面改性的方法,将粘土颗粒表面的负电变为正电,极大提高了粘土的絮凝效率。如今,运用海洋所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每平方公里只需4~10吨粘土,“就如同你在自己周围的地面上撒了包咖啡粉,这种用量对海洋来说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俞志明说。经过改性的粘土,不仅很容易与身边的赤潮生物发生碰撞、吸附,而且能够发挥“长半径”作用,像是突然拥有了加长的手臂,可以把远处的浮游藻类也“抓”过来,絮凝效率比天然粘土提高几十到几百倍。(摘编自《改性粘土击退“红色幽灵”》,《青岛日报》2018年11月12日)材料三: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在创新驱动和政策导向的有力支持下,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已在近海建成6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牧场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其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海洋牧场是具备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海洋牧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一定海域范围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藻类移殖和鱼礁投放是改善海洋环境的重要手段。大型藻类在6米以浅的海域迅速增殖形成人工海藻林,具备净化水体环境、补充食物来源、提供栖息场所等生态功能,以天然饵料为食的小型鱼虾类等饵料生物聚集,吸引其他经济野生海洋生物,从而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品品质。海洋牧场建设融合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海水综合利用、盐碱地耐盐植物栽培利用,可最大限度利用海岸带环境和空间资源,提高海洋产能。海洋牧场建设后期,可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发展海上观光旅游、垂钓、海底潜水、疗养等海洋第三产业,吸引牧场周边人群参与到海洋牧场的运营中来,打造新型的海岸带绿色田园综合体,充分共享海洋牧场带来的科学、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摘编自杨红生等《着力实现海洋牧场建设的理念、装备、技术、管理现代化》,《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7期)材料四:参考消息网7月19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18日发表题为《中国海洋战略的眼下与远方》的文章称,中国决策者把目光投向了蓝色的大海。文章称,中国的远洋捕捞业发展迅速,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远洋捕捞渔船数量从2007年到2014年增长了近45%,中国也不断建立完善与国际渔业管理相适应的标准化捕捞日志、渔船船位监控、签发合法捕捞证等监管措施。此外,中国在海洋治理上的角色和影响也日渐凸显。今年5月,中国在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后首次主持主办了条约缔约国年会。随着对海洋权益的重视,中国势必也将承担更大的海洋治理责任。作者认为,大国历来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相信中国会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摘编自《中国将肩负更大海洋治理担当》,参考消息网2017年7月19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17年,我国在提高管辖海域的海水质量、监管陆源入海排污、治理赤潮和绿潮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改变颗粒表面的电性,不仅使粘土用量大大减少,而且使赤潮生物对粘土的絮凝作用增强,从而提高治理赤潮的效率。C.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包括改善海洋环境、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海洋产能、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等一系列关键环节。D.随着远洋捕捞业迅速发展,中国渔业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中国在海洋治理上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扩大。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监测工作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中十分重要,只有在大量收集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才能让治理工作具有针对性。B.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部分技术已从向国外借鉴的阶段走到了自主研发并向国外推广的阶段。C.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关系到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所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产品品质是其首要目的。D.近年来,在对近海和远洋的开发、利用、保护过程中,中国不只是重视海洋经济价值,而且主动承担了海洋治理的责任。6.同为实用类文本,前三则材料的语言特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魔笛翌平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祆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