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作者:张红霞;曹惠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32期摘要: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以及人口“相对过剩”等的出现,从而对就业产生冲击效应;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以及产品价格的降低所引起的对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都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对就业产生补偿效应。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量的影响,表明技术进步和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具体表现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为此,应继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技;合理利用技术进步,促进我国的就业增长。Abstract:Thispaperfirstlyanalyzestheformationofemploymentcompensationandimpactmechanismoftechnologicalprogress,andempiricallyanalyzestheeffectoftechnologicalprogressonemploymentofChina,theresultsshowedthattheemploymentandtechnologicalprogresshavelong-termrelationship,forspecificperformance,technologicalprogresspromotesemployment.Therefore,inordertofurtherexpandemploymentvolume,weshouldcontinuetoadherethatscienceandtechnologyareprimaryproductiveforcesandenergeticallydevelopscienceandtechnology.WemustrationallyusetechnologicalprogresstopromotethegrowthofChina'semployment.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量;Malmquist指数;协整分析Keywords:technologyprogress;employment;MalmquistIndex;cointegrationanalysis中图分类号:[C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77-030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经济快速发展,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但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以及人口“相对过剩”等的出现,从而对就业产生冲击效应;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以及产品价格的降低所引起的对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都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对就业产生补偿效应。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技术进步和就业关系看法不一,并且选取的技术进步变量不同,因此,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进一步探讨,建立长期预测模型,对于深化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我国近年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鼓励大力发展技术,因此对于如何合理利用技术进步,促进我国的就业增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龙源期刊网国外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技术进步导致就业减少和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补偿效应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上。经济学家最初开始关注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多数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将导致就业减少。道格拉斯·琼斯(1983)利用哈罗德—多马模型框架证明技术进步的总体效果是增加失业[1]。熊彼特(1912)依据对近百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周期的实证分析指出,技术进步是造成国民经济体系中失业危机的最根本动因[2]。Aghion和Howitt(1994)建立了一个失业和增长的模型,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率内生化,得出当生产率的增长是通过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工作来替代较低生产率的工作时,就会增加失业[3]。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补偿性。Pissarides(1990)尝试分析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机制,他运用搜寻和失业理论,提出技术进步对就业间接补偿的“资本化效应”[4]。Vivarelli(1995)和Petit(1995)等人综合了马克思、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补偿的各种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的成果,提出六种就业补偿机制[5]。FernandodelRio(2001)认为在利率可变条件下,技术进步提高利率,进而引起资本的使用成本相对上升,促使企业使用更多劳动力代替资本,使失业率下降[6]。国内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以替代作用为主。张军等(2002)认为技术进步及相应的“资本深化”过程,使得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主的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失业压力日益严峻[7]。彭绪庶等(2002)通过实证分析美国1948-1999年的数据,研究了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得出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劳动替代特征[8]。姚战琪等(2005)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与就业存在反向的关系[9]。第二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丁仁船等(2002)认为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总的影响是增加了就业[10]。昌盛(2005)采用1978-200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技术进步增加就业的结论[11]。瞿群臻(2005)在分析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就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技术进步对于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压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第三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龚玉泉、袁志刚(2002)认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是双重的,从技术冲击的短期效应来看,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同量产品和资本所需的劳动力投入逐步下降,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排斥效应。但从技术进步的长期的影响来看,技术进步能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尤其是具有劳动密集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技术进步在长期又具有就业增长的效应[13]。杨淑华(2006)强调了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吸纳和排斥的双重效应,并且认为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并不一定带来失业率的增加[14]。龙源期刊网第四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微小的,二者的关系不明显。毕先萍等(2003)的研究发现无论从总体还是各产业来看,均不能断言技术进步影响中国就业总量的增长[15]。黄赜琳(2006)认为尽管技术冲击对中国实际经济波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增长效应较小[16]。吴小松(2007)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增长的贡献较小,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方向不确定[17]。从已有文献来看,大多数都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分解为补偿效应和破坏效应,有些学者将两种效应进行测算,以得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但是这些都只是对已有数据的检验,并没有建立长期的预测模型,没有给出技术进步和就业之间的确切关系。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中国各省份1979-200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并在测算出技术进步率的基础上,建立协整模型,考察技术进步和就业的长期关系。1技术进步率的测算1.1测算方法选择Malmquist指数是由瑞典经济学和统计学家Sten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的,他当时用来分析不同时期的消费变化。后来不断的有学者对该指数进行发展,到1994年Fare、Grosskopf、Norris等提出了一种线性规划的算法,形成了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TFP)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基本思想是应用距离函数将TFP分解为技术变动(TECH)和效率变化(EFCH)。Fare,Grosskopf,Lindgren和Roos等人定义的Malmquist指数公式为:M■=■×■■其中,D■(x■,y■)代表以t期的技术表示(即以第t期的数据为参考)的t+1期技术效率水平;D■(x■,y■)代表以t+1期的技术表示的当期的技术效率水平,D■(x■,y■)代表以t+1期的技术表示的当期的技术效率水平;D■(x■,y■)代表的以t+1期的技术表示的第t期的技术效率水平。将Malmquist指数分解后,可以进一步得到下面的公式:M■=■×■■·■也就是说TFP=TECH×EFCHTECH=■×■■EFCH=■龙源期刊网所以,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Malmquist指数的关键就是计算距离函数。依据距离函数估算方法的不同,边界生产函数法可划分为两类:一是参数随机边界分析(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FA),这类方法可以很好地处理度量误差,但需要给出生产函数形式和分布的明确假设(GongandSickles,1992)。二是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这种方法直接利用线性优化给出边界生产函数与距离函数的估算,无需对生产函数形式和分布做出假设,从而避免较强的理论约束。在估算出距离函数后,就可以计算出TFP,TECH,EFCH。1.2数据处理1.2.1技术进步率测量用到的数据本文主要测算1978-2006年的样本数据,以上测算技术进步的方法分析表明,该测算过程涉及到三个经济指标:产出指标Y、资本投入指标K和劳动力投入指标L。1.2.1.1产出指标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增长的指标,数据取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部分年份),及各省相关数据。其中重庆数据的不完整,故计算时将其排除在外。全部样本为从1978年到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共29年的样本数据。选取1978年为基年,将所选产出指标进行换算,公式如下:GDPt=(GDPt-index÷GDP1978-index)×GDP1978其中GDPt表示以1978年为基年核算出的第t年产出值,GDPt-index、GDP1978-index分别表示第t年和1978年的GDP指数,GDP1978表示1978年的GDP产出值。1.2.1.2资本投入指标对于各省的资本投入量我们用资本存量来衡量,具体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Kit=Iit+(1-βit)Ki,t-1其中,Kit是第i个省t年的资本存量;I是以1952年不变价的固定资产投资;β是年折旧率。张军、章元(2003)详细探讨了中国资本存量K测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估算出1952-2000年各省的资本存量(以1952年为不变价)。我们在此基础上估算了2001-2006年各省的物质资本存量,从而得到1952-2006年各省的物质资本存量。并根据1978年和1952年价格指数的关系,将物质资本存量转换成以1978年为基年的数据。1.2.1.3劳动投入指标劳动投入指标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我们选取各省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指标。龙源期刊网软件,对我国各省区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效率(EfficiencyChange)和技术进步(TechnicalChange)指数进行了测算,得到全国技术进步增长指数。如表1所示。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效率(EfficiencyChange)和技术进步(TechnicalChange)指数大于1时,表示正向增长;小于1时,表示反向增长。指数减1得到的结果就是相应的增长率。如表中最后一栏的技术进步增长率就是由技术进步指数减1得到的。2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2.1模型提出建立协整方程:lr=c+α0×tr+α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