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以下几项: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3.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4.研究方法不断丰富“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Ellis:“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SLA)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SLA)的区别在于第二语言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环境下发生的。习得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指导方式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Klein:“自然发生的习得”&“有指导的习得”“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competence):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所依据的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表达”(performance):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区别: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已成为模糊的研究领域。”尽管如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区别与联系:研究对象:语言学——母语者的语言系统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learnerlanguagesystem)研究目的:原则与参数(principlesandparameters)语言学——普遍原则与参数是否能解释普遍性与差异性(理论生产者)二语习得——如何运用原则与参数来解释语言习得的规律(理论消费者)分析及解释方法:语言学——根据目的语规则描写研究二语习得——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实证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共同关注:在某些领域,例如语言与语言获得就是其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区别:1、研究目的:心理学——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二语习得——描写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习得机制2、研究范围:心理学——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二语习得——研究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及学习者自身3、研究方法:心理学——实验研究二语习得——描写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看法一:二语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即发展心理学,也称应用心理语言学。看法二:二语习得是独立学科,心理语言学则主要研究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理解、产生、获得,属于认知科学的一部分。(DavidW.Carroll)二语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2.学科归属应用语言学&认知科学3.研究方法4.研究兴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同时与语言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交叉重合。1.与语言学交叉:反映了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学视角(linguisticperspective)2.与心理学交叉:反映了二语习得中的心理学视角(cognitiveperspective)3.与心理语言学交叉:是上述四个学科共同研究领域的重合。共同领域远远小于各自的研究范围。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决定:1.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2.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3.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简要回顾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二十世纪60年代末:1.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2.Selinker:《中介语》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1.50-60年代:理论初创2.70年代:理论大发展3.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对比分析: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偏误分析:“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第一节对比分析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二语习得。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1、1945:CharelsFries《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1957:RobertLado《跨文化语言学》(LinguidticsAcrossCulture)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2、“母语负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干扰interference)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基础之上。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对比分析的理论阐述包含三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1、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1)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分布,甚至文化迁移至第二语言系统中去。(2)正迁移与负迁移。(3)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2、分析方法即是系统对比和分析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3、两种观点:“强式说”(strongform)和弱式说(weakform)——两者最大不同在于目标不同。强势强调预测将来,弱势强调分析过去。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1、对比分析的四个步骤:描写、选择、比较和预测。描写(Description):对两个语音系统进行细致描写。选择(selection):结合偏误找出困难语项。比较(comparison):对选定语项进行分析对比,寻找共同处与不同处。预测(prediction):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2、难度等级:根据相同与不同点难度上的差异进行了分级。认为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其实也不尽然。四、对比分析的局限对比分析在60年代盛行,在70年代衰落。对比分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心理学基础为行为心理学,其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受到乔姆斯基的猛烈抨击和批判。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有共同范畴与否)3、将“差异”等同于“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4、其他理论假设也受到来自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偏误类型总结:1960:Brooks1973、1974:Dulay&Burt1、母语干扰形成的偏误:对比分析2、第一语言发展型偏误3、类型混淆的偏误(既非一类又非二类)4、特殊类型的偏误所以母语干扰并非造成学习者学习习得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语言习得的难点预测并不完全可靠。新现象效应(noveltyeffect)五、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1、对于对比分析,我们既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它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良好起点。2、对比分析关于母语迁移的假设:(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2)何时何地如何影响二语习得(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心灵过程。(4)偏误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迁移是其中之一。(5)相近语言更易发生语言迁移。(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第二节偏误分析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衰落于70年代后期。复苏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四方面介绍偏误分析:一、产生背景二、五个步骤三、相关研究四、意义与局限“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由于对比分析受到挑战和批评,偏误分析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恰当的起点。“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理论框架。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产生原因: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比对,忽视了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恰当的起点。Corder的文章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产生的背景Corder:《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偏误(errors)&失误(mistakes):偶发&系统,关乎语言能力与否。偏误的重要作用:1、了解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2、看到如何习得二语。3、验证其对二语规则的理解。失误(口误/笔误)和偏误(规律性错误)偏误来源: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目的语规则泛化造成的偏误替代:不了解汉语语体的差异、用词色彩的褒贬哪一只眼睛也不能盲(瞎)吓得不敢举头(抬头)强盗拿走了他的衣物(抢)类推:全年、全月、全天﹡全星期教材诱发的偏误例子“人称代词做定语,如果中心词是集体、机构和名词(或所属单位),一般不用‘的’”他离开了他家,他国家,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一般教材只说“能愿动词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我们在湖边要栽树。“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1.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2.学习者偏误的鉴别;3.学习者偏误的描写;4.学习者偏误的解释;5.学习者偏误的评价。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一)收集资料:三要素为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影响偏误因素。1、收集方式:横向&纵向诱导&实验2、收集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3、影响偏误因素:需考虑母语背景、口语或书面、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和学习经历等等。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二)鉴别偏误1、偏误的标准问题2、偏误&失误(单质&变异)3、隐性偏误&显性偏误4、“得体性”(三)描写偏误:三种归类方法1、表层特征分类2、表层策略分类3、Corder分类:前系统、系统、后系统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四)解释偏误偏误来源有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认知方面的或是语篇方面的。Richard:干扰偏误、语内偏误、发展偏误S&C-M:语际偏误&语内偏误Ellis:1-6(五)评估偏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1、偏误严重性2、评估者:母语者与非母语者3、评估标准问题:可理解&可接受&冒犯学习者语言偏误的鉴别问题之一:“偏误”和“失误”的鉴别问题鉴别困难的原因:把学习者“语言能力”看做是“单质”(homogeneous)的,因而无法解释学习者语言偏误中出现的“变异”现象;问题之二: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描写语言偏误的描写方法:1.根据目的语规则的分类进行描写;2.“表层策略分类法”:“表层策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