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结构技巧考点解读: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以景结情、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伏笔、照应伏笔是指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照应是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肠》)这首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抑扬“扬”,即褒扬、抬高。“抑”,即按下、贬低。抑扬手法按形式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或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从相反的方面落笔,是为了造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欲抑先扬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卒章显志:作者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通过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规律: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比兴、统领全诗、开门见山、伏笔铺垫、抑扬、照应、悬念等2、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过渡、伏笔铺垫、承上启下等3、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等4、就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线索、重章叠句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诗歌运用的结构技巧2、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技巧是如何体现的3、分析诗人选用这种结构技巧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