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是否为宗教摘要:中国历史上的儒教是否为宗教有过三次争论。然而争论并未达成盖棺之论。本文阐述我对儒教是否为宗教的看法,通过分析之过程,对我们更深地理解儒家文化、明辨问题之是非、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并以之致用,实有莫大的益处。关键词:儒教宗教儒学何谓宗教?宗教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对它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是很难的。这不仅由于宗教现象、宗教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流变性,还由于对宗教下定义者主观立场、感情态度并不一样,对宗教观察和思考的角度、方式各有不同。一般认为,承认并信仰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一种主宰自然和社会的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这就是宗教。我认为,宗教本身有许多特点,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承认并且信仰神,认为世上万物由他创造和主宰,人类对此莫可奈何。人们对神只能虔诚崇拜,一切依赖、听命于他,不能有任何不敬和违逆,如此方能消罪避祸,积德获福。由此而言,“三教”中的佛、道可以归入宗教,而儒教则不属于宗教。宗教的基本特性是出世性,构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认为它能拯救人间的苦难,使人得到解脱。儒家的基本倾向是入世的,以修身为出发点,以平治天下为最后归宿.同时,宗教教徒都有比较严格的入教方式,宗教都有准确的教徒数字,宗教都有一定的神职人员管理教务。而儒教则根本没有什么入教手续或仪式,上下几千年读儒家著作的人无法统计,儒家学派更无什么组织形式,那也就谈不上豢养着一批什么神职人员。自南北朝隋唐以来,有儒道释三教之说。其所谓教,泛指学说教训而言。《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教之教,即修道之谓教之教。这里的教乃是教化之义,非宗教之称。儒教即是儒学,并非一种宗教。同时,儒学从本质理念来说是一门主张追求个人及其族群兴旺发达的学问,所以在当时和墨家一起被称为“显学”。这一点和宗教普遍的信念是不符的,宗教大部分都是要求信徒放弃个人欲望,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给神的。有人认为儒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特殊形式的宗教,认为孔子是教主,认为儒教体系完成于宋代。它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使宗教社会化,把俗人变成僧侣,使宗教生活、僧侣主义、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偶象崇拜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儒教信奉“天地君亲师”,君亲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立言的神职人员。《四书》、《五经》是儒教的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规定的宗教仪式。童蒙入塾读书,开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时,要对孔子的牌位行跪拜礼。从中央到地方各州府县建立孔庙,为儒生定期聚会朝拜的场所。在我看来,上述这些将儒教说成是宗教的论证,乃是一种粗疏的比附,并不切合实际。首先,“孔子是教主”的说法就有欠妥当。孔子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但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时有浮沉,并不是一贯地至高至尊,象上帝、神灵那样永远处于绝对无可怀疑的境地。就实际情形而言,正如鲁迅所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把传授儒家学说的教师称为“神职人员”,把学习儒学的儒生比附为“教徒”,也是并不妥当的说法。孔子以他的哲学、智慧教导他的学生,并强调对待事物应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在中国,无论是传授儒家学说的教师或是学习儒家经典的生徒,虽然敬仰孔圣人,但自觉地认知孔子是人而不是神,决没有像一般宗教徒那样,把孔子视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上帝。中国文化在主流上是非宗教的,不设定一个超越的、终极的、无限的存在为人的信仰对象,即真神,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中国人虽然缺乏同一的超越的信仰对象,但又必须有所信仰,所以中国文化采取了将某些特殊人物神化的信仰策略,也就是把那些曾经存在过或正存在着的政治、军事、文化领袖,作为神化、信仰的对象,他们被认为是以国为家的精神家长。对于这些被神化的人物,人们的主导意识是服从。这说明,中国人精神上尚未普遍地成为个体,缺乏在内心法庭中审判自己的能力,他们可能会向“家长”认错或控诉,但不会向无限者忏悔。其次,就孔子本人而言,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问家,他的思想存在着某种无神论的倾向。孔子对宇宙、真理的探索抱着求真存疑的学者的态度,他把那些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最后原因归结于天命。他说:“巍巍乎!唯天为大”。“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又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并非一味信从天命,无所作为。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在这里,孔子固然表彰颜回能够顺从天命,安贫乐道;而对于子贡的不受天命,经商求财,颇多机智,却也持肯定态度。从孔子一生言行看,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不应当贪图安逸,既为知识分子,就意味着他们应当为事业而奋斗,竭尽自己的责任,否则就不叫知识分子了。再次,说儒教是宗教,说孔子是教主,这和孔子本人有关鬼神的看法和主张是不合拍的。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认为,人们应当去做人所当做的事,至于鬼神则不必深论,敬而远之可也。他强调的是“事人”而不是“事鬼”;他强调应当研究的是人生现实,而不是研究人死后灵魂的有无以及是否会进天堂或地狱之类,而后者恰恰是宗教的一个本质特点。“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应当轻视孔子言行的这个特点,鲁迅就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现象、宗教观念的产生和流传,其主要根源与人受到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有关,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显然,我们对宗教不应采取简单化的态度。宗教价值是多方面的,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但不得不如实地指出,宗教和鬼神迷信却又存在着一种血缘关系。而儒家学说虽然也有封建落后性和唯心主义的一些糟粕,但它的产生、它的本质却与鬼神迷信无关。如果说儒教不是宗教,那么儒教是什么了?宗教希望人们以神的旨意行事,修炼自身,死后在神灵的昭示下逃脱现实,进入虚想的超现实的理想社会。儒教希望人们接受其修身治世的思想,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改变社会,从而建立起人类的理想社会。所以说,儒教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做人治世的理论。依我们的理解,它是有关社会政治教化,封建伦理教化的学说。儒教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它不仅具有宗教的一些作用,而且还具有一些宗教不具备的功能。儒教在当今中国任然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儒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有利于解决现代化中诸多社会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和惠民思想,对于现代化经济管理仍具有启示和重要的价值;儒教文化重视教化的思想,对现代化社会中人才的培养仍有借鉴意义;儒教文化中的人生价值观,对现代化中的道德文明建设仍有积极意义。此外,儒教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协调官民关系,树立官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儒教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利于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在古代历史中正是因为有了儒学儒教,才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精神纽带,形成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因此,对于儒教我们应当持着积极的态度。在历史长河中,凡是尊孔的时代,都是天下大治;凡是反孔或淡化孔子的时代,都是天下大乱,甚至是人亡政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反孔批儒不仅会导致自己的败亡,而且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这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教训。在保存了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我们的现代化的进程会较为顺利,这将体现出儒教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