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韩迎春1,肖雪山2(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03;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教育心理学»课程是大部分师范类院校均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由于受到学时、班额以及研究结果日益丰富等因素的影响,该门课程的教学在传统常规教学模式下遭遇到了困境。利用微课“短小精悍、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的特点,将其应用到«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关键词:高校;微课;教育心理学中图分类号:G642;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98(2015)02-0032-05收稿日期:2015-01-13作者简介:韩迎春,女,辽宁鞍山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微课也悄然却强势地融入了教育的各个层面。微课起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麦克格鲁教授开发的“一分钟有机化学课程”[1]。2008年,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将之运用于在线课程[2]。在中国,微课程的概念是由胡铁生于2011年7月率先提出来的[3]。2012年底,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举办全国首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3];2013年,4个全国性微课大赛先后举办———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第13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高校微课大赛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4];随着2014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顺利举办[5],教育领域的“微时代”已正式来临。一、微课的界定(一)微课的界定微课又被称为微型课程或微课程,学术界对微课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分歧主要集中在视频时长、构成资源、表现方式、应用目的等方面。DavidPenrose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2]。胡铁生2011年提出,微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6]。黎加厚等人认为微课程或微课是指在时间不到10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简短,重点介绍一个问题的小课程[7]。焦建利第35卷 第2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35 No.22015年4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Apr.2015等人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8]。吴秉健等人提出微课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录制增强学习实境、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动画制作,它们又能成为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的wiki资源分享内容[8]。李玉平等人认为微课程的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9]。«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中将微课界定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充分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精心准备时间在10-20分钟的教学视频。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实现现学习的随时性和互动性,更为新时代的学习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10]。 (二)微课的特点与优势与传统的常规课相比较,微课的特点较为鲜明,具体表现为“短小精悍、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因其围绕某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习题、一个现象、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案例而展开教学,因此,微课天然地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和学生的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创造了便捷条件[11]。1.课程开发理念针对性强微课是以某个知识点、某个例题习题、现象或教学环节等为资源组织单位,课程设计的着眼点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意在为学生“解惑”。传统常规课是以整节课(或章节)为资源组织单位,课程设计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意在向学生“传道、授业”[11-12]。2.学习单元时间短根据黎加厚等人的观点,微课的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根据可汗学院的相关研究,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微课因此可以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传统常规课程的时间为40-45分钟,即使意志力较强的学生也无法避免注意力的转移和分散,“教”与“学”的有效性值得商榷。3.支持学习的泛在性和灵活性微课学习者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打开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在遇到困惑时,学习者还可以随时暂停微课教学或反复播放某一片段内容,以便加深理解。而在传统常规课中,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坐在课室中进行学习。在遇到困惑时,也只能通过课堂提问或课后咨询得以解惑,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较低。二、«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是国内大多数心理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绝大部分师范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 (一)学时有限随着职前教育课程、通识课程等公共课程学时的增加,«教育心理学»这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学时被压缩至较为有限的范围。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为4学时,以16周授课计算,共64节课,相对于大量的教学内容而言,64节课远远不能覆盖所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有限的学时内,一些教学重点只能被“舍弃”、一些教学难点常常被教师“避重就轻”地绕过———教师在课堂上提醒某部分内容是学习重点或难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至于学生是否进行了自主学习以及学习的效果如何就缺乏有效地监控了。 (二)相关研究结果日益丰盛在学时有限的同时,教育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却随着研究深入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日益丰盛。以教育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为例,在2000年度,国内以自我效能感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仅有137篇,而在2014年1年内,以自我效能感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就有6387篇(详见图1)。从图1中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推知,随着时间的推进,在教育理论、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盛。对于类似教育•33•2015年第2期韩迎春等:微课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这样发展速度快、研究结果丰盛的学科而言,现有的学时尚不足以完成课程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任务,再通过常规课堂教学为学生拓展大量研究前沿内容的可能性就会更低,这种教学现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80060040020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图1 中国知网有关“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篇数 (三)扩招导致班额过大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扩招所导致的班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常规教学的效果。以40-50人的班级为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约10组)完成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法演练任务(演练教学内容自选),每组演练时间为10分钟,演练完毕后提问与讨论时间为10分钟,因此10个小组共需200分钟,即约需4.5节课。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法虽然是教学重点之一,但其也只是布纳鲁学习理论中的一个知识点,仅在发现式教学法这个知识点就用掉4.5节课,显然会挤压其他知识点的正常学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能从10个小组中选择2-3个小组进行演练或增大小组成员数量以减少小组个数,这类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监控、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三、«教育心理学»课程微课教学平台的构建 将微课引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涉及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教学资源的建设,一是微课教学平台的建设。 (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1.重新梳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3个微课系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了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和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其中,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和展望、学习的概念与分类、桑代克迷笼实验及学习规律、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及学习规律、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及强化原理、班杜拉社会学习研究及模仿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顿悟学习研究及原理、托尔曼学习研究及原理、布鲁纳认知学习研究及发现式教学法、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思想等内容;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学习动机的界定和分类、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研究的新进展、学习策略的界定与分类、学习中的主要认知策略、学习中的主要监控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学习策略研究的新进展、知识的分类及获得机制、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机制、迁移的界定与分类、传统迁移理论、迁移研究新进展、皮亚杰道德认知阶段论、科尔伯格道德三水平六阶段论、行为主义道德理论、品德及规范学习研究新进展等内容;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威信、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心理研究新进展、学生的认知差异与教育、学生的人格差异与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研究新进展等内容。2.制作微课视频针对上述3个微课系列的具体内容,逐个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等[13]要素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重新制作相应的PPT。采用PowerPoint,CamtasiaStudio、Snagit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MovieMaker等视频处理软件制作、编辑微课视频,并确保每个微课视频的时间不长于5分钟。 (二)微课平台建设微课平台的建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成到学•4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35卷 校已经运行的在线相关教育平台中,另一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平台进行开发建设[14]。鉴于现实情况,«教育心理学»课程微课平台选择独立平台开发建设的方式,这一平台包括微课视频模块、交流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模块以及后台管理模块(如图2)。《教育心理学》微课平台交流模块视频模块评价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基本理论学习心理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图2 «教育心理学»课程微课平台基本结构1.视频模块微课视频模块包括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及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3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面添加相应的微课视频。2.交流模块交流是微课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本平台主要是凭借博客和QQ群的形式展开交流。交流模块按照微课内容划分,支持学生针对每个微视频开展微批注、评价、建议、上传作业及自制的微视频等,促进师生之间P2P的交流。3.评价模块建立«教育心理学»课程题库,支持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帮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总评。四、将微课引入«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学时内,在传统常规课堂上,教师为了覆盖大部分的教学重点,往往采用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对所学内容也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大脑的过滤,长此以往很难获得专业感并形成专业自信,学习容易陷入消极应付的恶性循环。微课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学习的困惑和感触也可以通过交流模块及时地和教师、同学实现P2P的沟通,学习变得更为自主和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生通过微课完成了大部分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在常规课堂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学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