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所示,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2.李刚三年前办了一个养兔场,由原来50只兔,繁殖到现在50000只,在这三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及λ值分别是()A、J型曲线,10B、S型曲线,10C、J型曲线,5D、S型曲线,5BA3.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3.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A4.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D5、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6.右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生长曲线图,曲线中()段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CDB.DEC.EFD.FGBC7.如图所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8、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ABCB3.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9、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几乎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A10.用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ABCB11.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来自琼脂块D12.下列概括性结论中,阐述生物群落定义的是()A.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不同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每个个体成为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D.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13.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A.种群和生物群落B.种群和生态因素C.生物群落和种群D.群落和生态因素BA14.水稻与稻株旁的杂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A.互利共生、捕食、寄生B.竞争、寄生、捕食C.竞争、捕食、寄生D.竞争、捕食、捕食C15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丙)关系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甲图所示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如乙图所示D.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C1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D17、内蒙古大草原的上牛、羊、狼、牧草、鼠、鹰等全部生物,可以统称为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B18、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A19、下列哪个环境中群落的丰富度最大()A.西双版纳森林B.内蒙古草原C.长白山D.一块农田A20、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A5、下图所示为下面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D4组生物对应曲线:A._____,B._____,C._____,D._____。(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③②①④②④21下列叙述中,属于群落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个湖泊中的各种鱼类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昆虫D、浅海中的鱼类、节肢动物、海藻等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D22.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图1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图2所示的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相符合的是()图1图2D23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24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3.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A3.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25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几乎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A26.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B27.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D28.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B29.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B30.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B31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B.演替过程中,因灌木较为高大而取代草本植物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32.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33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C34.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B35、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的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C36、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也存在分层现象B.单位面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森林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BA37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第3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第7年时为衰退型C.导致第5~9年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天敌、环境资源等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38、将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都能正常生长。若将两者放在一起培养16天,其中一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