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重点词语[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重点词语[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古今异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3、猿鸟乱鸣中的“乱”字和“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乱”字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悦的气氛;“竞”字写出了“跃”的状态,鱼儿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了热闹的气氛。4、“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5、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绮丽,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2、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作用:结尾的议论收束全文,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酷爱自然的感情,)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主旨归纳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具体描绘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歇,猿鸟鸣夕日颓,沉鳞跃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构梳理沉醉山水愉悦得意艺术特色: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猿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形体的动与静,光色的动与静,声响的动与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重点词语[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重点词语[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人罢了。◆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夕日欲颓()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辉映形容词做动词,坠落名词做动词,散步1、用文中词语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3、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1、议论句,画龙点睛,点明文章主旨。2、表达了作者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5.如何理解文章末句中的“闲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情感?“闲人”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能欣赏到月色之美;二是指屡遭贬谪之人,表现出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全文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总之,表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6、请谈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本文表达了作者赏月的闲适,被贬的抑郁,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记承天寺夜游叙事——赏月缘由月色入户怀民相与贬居寂寞写景——庭下月景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景色宜人抒情——触景生情处处皆景闲人得赏闲情雅致结构梳理悲凉苦闷豁达乐观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