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延伸作者:唐玉秀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参考文献(48条)1.ArrowKTheorganizationofeconomicactivity:issuespertinenttothechoiceofmarketversusnon-marketallocation19692.BerleAA.MeansBCTheModernCorporationandPrivateProperty19333.RonaldCoaseTheNatureoftheFirm19374.RHCoaseEssaysonEconomicsandEconomists19945.NorthDouglasEconomicPerformanceThroughTime1994(03)6.RuttanVWSocialScienceKnowledgeandInstitutionalChange19847.NorthDATheoryofEconomicChange19838.NorthD.ThomasRP.HistoryTheRiseandFalloftheManorialSystem:ATheoreticalModel19719.LinJustinYifuAnEconomicTheoryofInstitutionalChange:InducedandImposedChange1990(01)10.LinJustinYifuTheHouseholdResponsibilitySystemReforminChina:APeasant'sInstitutionalChoice198711.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198912.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20021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199614.诺斯.陈郁.罗华平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9415.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200416.青术昌彦比较制度分析200117.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199618.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200019.傅殷才制度经济学派199620.繁人都重.张敬惠制度经济学回顾与反思200421.马尔科姆.卢瑟福.陈建波.郁仲莉经济学中的制度199922.凡勃伦.蔡受百有闲阶级论198323.康芒斯.于树生制度经济学198324.杰克·J·弗罗门.李振明经济演化200325.GM霍奇逊.向以斌现代制度经济学宣言199326.道格披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厉以宁.蔡磊西方世界的兴起199927.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200328.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孙经纬新制度经济学199829.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199430.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200331.盛昭翰.蒋德鹏演化经济学200232.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北京江南天慧经济研究公司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发展的若干篇章200233.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孙经纬企业的经济性质200034.奥利弗·E·威廉姆森.段毅才.王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200235.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200336.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200237.高林远.曾令秋我国近二十年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财经科学2002(1)38.蒋雅文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评析[期刊论文]-经济科学2000(5)39.贾根良理解演化经济学[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4(2)40.梁浩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理论选择2001(02)41.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转型过程分析2000(09)42.李志强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期刊论文]-经济师2001(12)43.林勇诺斯模型与我国向现代化市场经济制度的演进1994(02)44.刘铁民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4(05)45.魏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期刊论文]-学术月刊2000(6)46.杨俊一企业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期刊论文]-学术界2001(1)47.庄子银.邹薇制度变迁理论的线索与发展1995(04)48.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诺斯悖论”的理论逻辑解析[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邓大才论制度变迁的组合模式--制度创新方式与制度演进方式相机组合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4)制度变迁从规模来看,有整体和局部之分;从强度来看,有强制性和需求诱导性之分;从速度来看,有激进式和渐进式之分.对一个具体的制度变迁,可能是整体制度变迁,也可能是局部制度变迁,这就存在强度和速度的搭配选择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制度变迁的组合模式和运用方式,并对每一种基本组合模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2.学位论文龚文海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研究2007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人力资本作为构成企业的内在要素,在企业权利架构和组织框架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已经成为企业改革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人力资本通过产权形式实现应有的权益,是一个有效的制度保证。本文认为,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一个在交易关系中的权力束,在企业层面上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控制权和收益索取权,因此,在企业产权制度构建中,就有一个如何体现和保障人力资本产权的问题。同时,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不仅仅只是涉及企业内部权益制度安排,还有一个外部制度环境建设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本产权,还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支持。另外,从非制度约束层面考察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也是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和观念影响深远的背景下不容忽视的环节。本文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有关问题,建立了一个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从企业制度变迁史的考察中,揭示了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及地位不断显现和日益重要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根源、状况进行了分析,从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层面和相关的制度环境层面提出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创新的思路和对策。全文共分7章。导论,主要分析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就人力资本产权、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等有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概括了各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第一章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一般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本章对制度变迁的有关理论进行了简要梳理和总结,从企业制度演进的历史中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和线索,并就人力资本产权实现形式变迁、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进行论述。本章指出,企业制度演进的一条主线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独立性不断得到体现,并逐步在企业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分享企业剩余收益的过程。在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演进中,管理者人力资本产权、科技人力资本产权再到普通劳动者人力资本产权,依次凸现和依次进入到企业产权结构体系中,最终完成了物质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以及各类型人力资本产权共同构成企业产权结构并共同分配企业利润的格局。在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上,本文指出,随着企业层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控制权和索取权也不断得到强化,体现人力资本产权的治理机制和激励制度也伴随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不断丰富和充实。伴随人力资本产权的不断强化和显现,企业内部不同要素和契约主体之间产权清晰程度、融合能力、产权结构和流动程度也都随之演进。第二章把分析视角转向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层面。本章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了中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进程和特征、现状和缺陷,并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根源和必要性进行论证。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本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变迁在时序上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时期到转型期的演变,又经历了转型期内不同时段的变迁,人力资本产权在这个变迁过程中不断凸现。但总体上讲,国有企业改革遵循的是一种物质资本的逻辑,人力资本产权作为国企改革中的二级命题仍存在诸多问题,既有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人地位和权力虚置、权能残缺问题,还有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侵蚀国有资产等等问题。解决这些激励约束机制中的权、责、利不对称问题,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应有之义。本文还提出,国企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本质是建立共同占有基础上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这种制度内含了人力资本在企业产权架构中的产权地位。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企业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个角度具体考察了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两个章节都是遵循“分析现状问题--提出制度创新的原则和方向--制度创新的对策安排”这样的次序,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实践提供了一些参考性的原则和思路。关于人力资本收益权,本文提出建立一个包括基础性分配、激励性分配和辅助性分配三个层次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制度结构,并就管理型、技术型和生产型等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收益权实现形式进行实证性分析,提出了年薪制、股票期权、职工持股、利润分享制等产权实现形式的创新安排。关于人力资本的控制权实现,提出建立市场性合作分享式企业治理制度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通过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和员工的参与制度,形成激励约束对称、和谐高效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第五章把制度安排和创新的视角延伸到企业外部。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和创新不仅仅是涉及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安排,还涉及到制度环境的约束。人力资产权制度的现实意义不但在于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而且还在于它对人力资本市场、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要求。本文在考察企业内部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制度环境,提出人力资本市场、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发展完善,既是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支持保证,也是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章从非正式约束的角度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问题进行描述,主要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伦理根源、道德风险以及非正式制度创新的方向等。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有关理论、西方制度经济学的有关范式和企业理论的观点方法,试图建立一个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分析框架,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把握,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探索:第一,从框架结构看,本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开放性。按照从一般(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到特殊(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从内部(企业内部产权架构内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和创新)到外部(影响和制约企业产权制度实现的市场制度、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正式制度变迁到非正式制度创新,较为系统和完整地考察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理论及实践。第二,从内容方面看,本文对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有关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主要表现在:(1)本文结合现有模式和实际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收益和控制权的制度安排原则和思路对策,例如关于不同层次收益分配权的设计、市场性分享合作式治理结构的设计等等。(2)对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非正式制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等等,这些都对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作为一篇制度经济学范式的论文,经验数据采集运用和定量分析不够;二是缺少现实个案研究,使得本文基本对策思路的实践支持略显乏力。3.期刊论文夏文汇.XIAWen-hui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12)物流经济区域建设就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展出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当制度创新所产生的各种经济功能将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有效地转化成内部性时,物流园区建设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就会同时促进产业的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所谓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是指通过引入系统外部变量来打破系统原有的均衡,加速整个系统的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变迁的过程.从我国物流园区区域演进历程考察,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已经开始规划或者正在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物流园区.4.学位论文吴艳玲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变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