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战火——对印自卫反击战提起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个号称最大的民主国家和我们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同样相当庞大的人口基数,同为文明古国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又在近代同样有着屈辱的历史;同样渴望着民族复兴在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在广袤的亚洲大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印两国曾经有过传为佳话的文明交流,而在近代相继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却兵戎相见,留下至今悬而未决的边界争端。作为军人,我们不能被当前的太平盛世所麻痹,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时刻准备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战。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这里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中印边境争端的由来(一)中印边境的地理概念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600、450、650)。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其中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现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里。(二)中印边境争端的历史原因包括藏南在内的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从唐朝开始,我国就开始在西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到了清朝,更是加大了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力度,我国历代的封建王朝并没有清晰的疆界观念,一般只要是归属我国管辖行政的地区都当做我国的领土,这一点古代的邻国之间也承认,并没有争端,边民们互相来往,和睦相处。到了清朝末年,我国国力衰弱,内外交困,无暇顾及边远地区,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东印度公司觊觎我国西藏,背着我国中央政权胁迫西藏地方政府划定所谓边界线,我国政府不承认但又无力收回失地,造成边境领土不断被蚕食,这给后来现代国家边界划定造成很大隐患。当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却意图继承英国在我西藏地区的非法利益,不仅怂恿西藏独立,扶植藏独势力,还多次趁我国刚建国,主要精力放在抗美援朝战争上时,染指我国藏南地区,提出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不断在中央边界地区制造事端,挑起矛盾。(三)中印边境的三条线目前中印边境地区主要有三条线:一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也是我国主张的中印边界线。二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它公然宣称:喜马拉雅山脉顶部形成的分水岭就是中印之间的天然边界;这条线已经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换文的确认;该线以南地区历来受印度管辖,与西藏无关。在这样的霸权思想指导下,印度把它在东段的实际控制范围从传统习惯线逐步向北推进到“麦线”附近。三是双方实际控制线。50年代,印度利用我国的暂时困难之机大举北进,于1959年在东段抵达其单方面主张的“麦线”;在西段,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建立入侵据点,并制造流血事件。这条实际控制线在东段与非法的“麦线”基本一致,在西段与传统习惯线基本吻合。但是,印军无视这条线,他们扩张到哪里,就把哪里说成是实际控制线。我国历来主张阿克赛钦地区为我固有领土,不存在争议,而有争议的藏南地区中印双方印进行谈判,合理划分。但是印度拒不接受我国的条件,反而在我国困难时期抛出“前进政策”——在不和中国军队冲突的前提下,印度将在中印任何争议边界持续推进,一直推进到不能推进为止,从而造成既成事实。从而引起战争。二、中印战争的进程(一)战前双方态势1961年中国经济困难进一步加重后,同年11月印度政府下令在中印边境西段开始推行“前进政策”。由于当地中国边防部队于两年前已在边界本侧20公里内已经停止了巡逻,印军利用这一空隙深入该地建立据点。1962年春季中国军队发现这一情况后,在边界西段恢复了巡逻并设立了一些哨所与印军对峙。当时毛泽东指示: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这一决定,还是准备以武装对峙的方式阻止印军入侵,尽可能不采取军事打击。西段的印军却继续深入,在新疆加勒万河谷等地竟绕到中国哨所后面建立据点。至9月间,印军已在边境西段中国境内建立了43个军事据点,与中国哨所犬牙交错。印度当局想利用这种以武力蚕食,强行改变边界现状,造成它占领西段争议地区的既成事实。在中印边界东段,印军也于1962年6月4日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河地区并建立据点,表明印度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已经越过了麦克马洪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领导人被迫考虑对印反击的问题。6月间中央军委命令西藏军区,为配合边境西段反入侵、反蚕食斗争,并阻止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北入侵,要拟定作战方案,并集结了一个师的兵力。进入8月间,印度国内对华开战的叫嚣更为强烈,中国方面决定在中印边界东段恢复巡逻,并以步兵一个连于9月8日进入克节朗地区,在印军据点对面建立哨所。当天,印度官方进行了战争动员,并将印军精锐的步兵第7旅紧急调往克节朗地区,表明了其决心在边界开战。得知这一消息后,毛泽东经反复考虑,归纳出尼赫鲁挑起边界冲突,除了想转移国内矛盾、想争取外援及在第三世界打击中国威望等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尼赫鲁认为中国不敢反击,就此初步提出了准备反击,并将主战场选择在东段。(二)战争主要进程中印边界的东、中、西三段均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东段因自然条件略好能展开几个建制师,西段属高寒地带一般只能以小分队行动,中段的喜马拉雅山口在秋末和冬季因大雪封山不能通行而无法作战。因此,人民解放军西藏、新疆军区部队分别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对入侵印军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开始反击。在克节朗河附近,西藏军区集中了4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共1万余人的兵力;当面印军第7旅约3000余人,其后方第4师师部及下属部队还有4000余人。解放军首战集中兵力歼击印军第7旅,兵力、火力均形成绝对优势。对印军第7旅的正面攻击开始后,印军在既设阵地组织了比较顽强的抵抗,解放军攻击部队以啃骨头的方式逐堡争夺,终于消灭了印军的多数地堡。当天中午,解放军迂回部队到达印军后方并向其第7旅旅部发起突袭,印军全旅失去指挥,分散窜逃。由于当地为深山狭谷地带,难以形成绵密包围,有部分印军零星脱逃。中国军队一天内便将印军最精锐的1个旅基本消灭,使印度国内大受震动,第二线印军惊恐万分地向纵深逃窜。中国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于10月25日占领达旺后便停止前进。10月20日,新疆军区部队在中印边界西段也开始了反击。因当地印军系分散守点,解放军主要采取集中兵力各个拔点。西段印军在中国军队攻击震撼下,多数逃向其境内,被歼仅300余人,不过其在边界西段的多数据点被扫除。第一阶段反击战结束后,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中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的建议。尼赫鲁政府认为自己还有力量继续较量,又拒绝中国的建议,并在边界集中了3个师近3万人的兵力准备再战。中国领导人就此决定再采取第二阶段的反击,并向中印边界东段增派了3个师的预备队。至11月中旬,中国方面在西山口主方向集中了近3个师,在瓦弄方向集中了1个师近万人的兵力。这时当面印军不足2个师,且惊恐不安。西藏军区根据前一段作战经验,制定了分多路向印军侧后穿插迂回的计划,最后确定了“打头、切尾、斩腰、剖腹”的方案。争取将印军第4师分割成数段加以歼灭。11月10日,西藏军区向西山口方向迂回的第11师的两个团全部轻装,自携粮食弹药,由千余名藏族民工支援,沿小路向印军深远后方进行距离达160公里的大迂回,其他迂回部队也分头出发。11月14日,印军为庆祝尼赫鲁的生日,首先向瓦弄方向的中国军队发起小规模攻击,解放军第130师打退印军攻击后,于16日向印军发起大规模反击。因地形所限,战斗基本沿察隅河谷形成一线平推。中国军队于一天内即将印军第11旅击溃,随后转入追击和搜剿,当面印军虽有半数逃脱,却已全部溃散。11月17日,中国迂回部队从小路到达印军第4师纵深地带时,印军第4师主力发现后方的公路已被切断,战役布势陷入紊乱。次日解放军第55师在西山口正面发起强攻,山南分区部队经迂回从中央切断了西山口与邦迪拉的联系。被切断在邦迪拉以北的印军失去统一指挥,丢弃了全部车辆和重装备各自分散向深山中奔逃,中国军队随即转入搜剿。印军精锐第4师一部被歼,所余人员大都通过不丹境内窜回后方。11月18日至20日,新疆军区部队也以1个多团的兵力扫除了西段残存的6个印军据点。至此,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越境设置的据点全部被扫除。印度在边境作战中出现出乎意料的惨败,国内舆论出现了一片惊慌,国际舆论大都认为中国军队会乘胜深入印境。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停火,并下令将部队撤回到1959年11月实际控制线本侧20公里之内。这一行动,表明了中国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的诚意,赢得世界舆论的称赞。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的反击战中,中国参战部队总计不足4个师,战斗中伤亡2400余人,击毙印军4900余人,俘虏印军3900余人。印军参战的3万部队中,近万人被击毙、俘虏和击伤,其余多数溃散。中国军队战斗伤亡共2400余人,没有人被俘。开战后,美国、苏联为主的两大阵营和世界舆论一边倒的支持印度、批判中国,美国和英国更是大力援助印度并派遣航母编队给中国施压、苏联在北边威胁中国安全。在中国宣布主动撤军后,世界各国均感到十分吃惊,世界舆论开始朝着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三、经典战例评析(一)中国为什么能完胜印度一是战略上印度采取机会主义的前进政策,想趁着中国内外交困的时候侵占中国领土,造成既定事实,并盲目自信的认为中国不会出兵;而中国在判明印度的意图后制定了诱敌深入,打一场小规模、短时间的战争教训印度的作战方针,并积极备战,隐蔽作战企图,抓住有利时机,坚决实施反击。二是战术上印军的兵力分散在深入我国境内的各据点内,缺乏机动能力,战术死板;我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并派出精干分队进行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印军,切断其后路,使印军内部恐慌,四处逃窜。三是人员上印军虽然也经历过二战,作战经验较为丰富,有几个部队甚至以战斗力强闻名于世,但都是在英国人指挥下,缺乏独立组织战斗的经历;而我军官兵大部分参加过解放战争和西藏平叛,高原地区战斗经验丰富,人员素养较高,战斗作风顽强。四是装备上印军虽然有美国和英国的援助的武器,但大多是英美淘汰的二战时期的装备,且型号杂乱,不成系统,后勤保障困难;而我军当时已经基本完成苏式武器改装,轻重武器型号配置成系统,且提前组织弹药、油料的准备,后勤保障有力。五是思想上印军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普通士兵地位较低,官兵关系紧张,士兵贪生怕死思想严重,战斗意志不强;而我军内部关系和谐,官兵友爱,普通战士渴望收复失地,积极请战,士气高昂,在战斗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英雄连队。(二)中国为什么要主动撤军一、国际上,中国和美苏同时交恶,且美苏为了拉拢印度都批评中国,并向中国施压,同时印度作为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国际地位较高,争取到很多国家同情,其次,当时我国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输出革命,周边国家普遍反对声音较大,不会支持中国,我国在国际形象和舆论上都不占优势,主动撤军后,国际舆论开始向对我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二、国内方面,我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粮食减产,工业产值下降,民生问题严重,国内矛盾激化,无力支持长期作战,且西藏刚刚平叛没多久,人民政权尚不稳固,需要军事力量,再者用一场有限度的战争教训印度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所以主动撤军。三、西藏地区交通闭塞,后勤保障困难,藏南地区对印度来说,交通便利,保障相对容易。且经我军打击后,印军整体实力并没有明显削弱,很快就可以再战,而我军在西藏边境的兵力有限,长期作战并没有优势,且藏南地形易攻难守,主动撤军也是不得已之举。(三)中印战争的影响中印边境战争发生在美苏冷战最激烈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战争爆发让世界大吃一惊,战争结束更是让世界意外,这场在高原上进行的短暂而又戏剧性的战争深刻的影响的地区和周边局势。战后,印度成为美苏制衡中国而努力拉拢的对象,中国的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