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以人为本: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理念作者:刘明君王锐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06期摘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其根本要义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必然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中国的政治发展中,我们对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认识存在一些简单化的理解,贯彻以人为本还面临着制度化困境。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加以确立,让以人为本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政治自觉,同时加强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制度化建构。关键词:政治发展;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6-0036-05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人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以人为本作为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今天,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时代中国人的迫切要求。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中,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必然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理念。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社会客观规律内在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2]“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2](697)这就清楚地表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阈中,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2](532)社会历史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非理性的产物,而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结果,当然,这种创造有着既定的前提和基础,也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如果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而论,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那么原始社会也是有政治的。那些刚刚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先民们以族群的方式在部落首领的领导下进行公共活动。随着人类生产龙源期刊网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部落首领开始利用职权聚敛私有财产,从此阶级产生,而有产阶级为了确保自己的财产,建立了国家。人类由原始的利益共同体开始走向利益彼此冲突与对立的阶级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开始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满足不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与下层民众谋求生存的反抗经常演化为激烈的武装冲突,因此,阶级镇压就成为国家的本质。不管武力镇压的结果如何,其巨大的破坏力迫使统治阶级在强化武力的同时不断寻求新的统治术,给小民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解除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拥有人身自由的无产阶级,即已经得到解放的生产力,在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在它产生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之内生产出比先前所有社会还要多得多的社会财富。但是,残酷的阶级压迫也带来了激烈的反抗,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要用“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无产阶级的激烈反抗和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资产阶级不得不正视资本主义自身的制度缺陷,进行某种程度的制度修复。资本主义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关系的物化与人的异化,导致了社会严重不和谐。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促使发达国家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追求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永续发展。但也有一些学者,比如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和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等人开始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认为发展的核心在人不在物,经济增长只是实现发展的手段。马克思主义所认定的人的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公平发展,不仅指当代人的发展,而且也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当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而且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二、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理念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唯一宗旨就是为了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九十多年的历史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努力追求的基本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党的各项事业发展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准绳,并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则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龙源期刊网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则提出了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伟大构想。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随着改革不断步入深水区,触及的矛盾日益尖锐,各种社会问题随之浮出水面:腐败滋生蔓延、社会公正缺失、贫富差距扩大、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冲突加剧、社会风险日益增大。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已经成为社会进入良性循环的瓶颈。追根究底,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未能在政治生活中真正落实到位,制度安排未能及时跟进。我们在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上,与我们党的宗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首先,从物质利益角度看,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尚未能完全体现出来,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不同的社会成员、社会阶层所享受到的各种社会福利多寡、水平悬殊;在社会竞争中,不同的社会阶层起点、机会不均等;社会阶层之间缺乏流动,导致社会阶层日益固化;权力设租、寻租,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力。其次,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社会制度安排与实现这一发展的主观要求差距极大。甚至人的基本的生存权利被践踏的事件时有发生。再次,以人为本的理念被简化为改善民生,主要是指物质上的改善。注重物质生活的改善本身是对的,特别是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但在现时代,就显示出它的单向度,与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差距极大。最后,重视社会、集体的价值,轻视个人权利。不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4]他们也因此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追求个性、自由、民主和公正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而以人为本就是这一历史趋势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中的每个人为本和以全体人民为本的统一,以人为本就是在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全面发展。”[5]以人为本意味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条件和宽松的环境,从而保证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可见,以人为本蕴含着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等基本的价值理念,表征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自身发展的价值目标。因此,“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和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必然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理念。三、当前贯彻以人为本政治理念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当前,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我们对“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理解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也面临着制度化困境。克服对以人为本理解的简单化,需要厘清其内涵及其针对性。(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针对性龙源期刊网首先,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不断演化、发展。在中国最早出自《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6]在西方最早始于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但是,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思想则是西方近代人文主义运动的产物,以人为本,是针对“以神为本”提出来的。(“以神为本”正如费尔巴哈所描述的:“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7])其次,以人为本是针对“以物为本”提出来的。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强调物质是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包括人本身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形态,人是机器是这种哲学的必然结论。马克思说,在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物质还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整个人发出微笑,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变得漠视人了。[8]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所谓“GDP崇拜”归根结底也是这种“见物不见人”的“以物为本”观念的表现。以人为本并不是要否定物对于人的重要性,而是要让人在物面前恢复主体的根本地位。再次,以人为本是针对“以君为本”提出来的。东方国家历来有君主专制的传统,而西方近代在反对宗教神权的斗争中,又出现了抬高王权的倾向,以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和霍布斯的《利维坦》最为典型。马克思曾经说过:“专制政体的原则总的来说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3](411)以人为本赋予每个人以平等的地位,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中有主张“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且源远流长。《管子·牧民》篇就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与管仲的“王霸”观不同,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孟子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中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朱熹则进一步认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不过,这种民本思想主要是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与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不能将这种民本思想误解为“以人为本”。推崇西方文化的人一般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个人为本”。在西方价值观念中,人是目的,个人是社会的基础和终极价值,个人独立自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有的人一律平等。马克思曾经说过:市场经济确立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10]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独立的市场主体,而且促进了个性的独立与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个人的主体地位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必然要从根本上尊重个人。虽然社会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但个人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个人。虽然“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3](119)但如果社会发展只是单纯地以个人为本位,那么便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最为流行的简单化理解则是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人民为本”。殊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