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庙小学“课程纲要”编写历程之初步探索本学期,我校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师对学科教学的整体规划能力,确保课程目标的落实,深入推进道德课堂的构建,组织与培训教师撰写了《课程纲要》,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表”到撰写“课程纲要”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一、关于《课程纲要》的内涵和意义《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编制《课程纲要》,就是对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二、关于“课程纲要”的编写本学期以来,我校在编写“课程纲要”的教研工作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暑假,教研室领导利用多媒体课件,围绕“课程纲要”内涵和编制意义、“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课程纲要”的叙写格式、及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内容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全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我校每位教师谈了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对细化解读课标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仅充分认识到了《课程纲要》的编写对于促进自身学习、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而且对新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有了全新的思考。培训之后,学校立即成立了由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的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指导小组,组织和带领教师再次学习研究、实践探索,通过校本教研、专家指导等形式,逐步掌握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学校为单位,制定了具体的编制意见,统一编写格式,指导教师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必须通过个人独立钻研,编写出一份任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在新学期的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第二阶段,尝试编写“课程纲要”。(一)、认识《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通过培训学习,我们认识到课程纲要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包括:(1)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2)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3)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对学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分析。具体要求是:全面、适当、清晰;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课程实施:是指如何更好的实施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涉及学习主题,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法等。课程评价:是指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过程作业与模块、单元测试。(二)、教师尝试编制“课程纲要”我们要求教师在编写之前,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学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认真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编写的“课程纲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可操作性,能体现校本化、个性化的特点。编写要做到: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问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把握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学材(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课程编写要有的构成要素:学校名称、科目名称、设计教师、课程类型、适用年级、课时、日期。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制定目标时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学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把握;总体把握学材内容难点、重点等;明确表述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安排。课程实施要有的:1、课程资源(教材的版本、制定的节节清检测和课堂练习、网络或自制的课件等)2、实施手段(通过导学、合作交流、练习课、培优补差等形式)3、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定期复习检测)课程评价必须的:设计出来的评价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二是如何开展各项评价工作。通过共同努力,教师们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完成了各科课程纲要的编写,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学校要求各科纲要一式两份,一份交学校整理成册,入档保存,一份自备和学生共享学习,各班根据本班特点做好学习笔录,指导教学。编写范例之一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学习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时数:108课时课文42课时综合性学习8课时口语交际8课时习作14课时回顾拓展16课时机动时间20课时总计108课时设计教师:赵丽萍金广元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一、课程目标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二、课程内容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本册教材分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进度如下:单元主题单元重点课题课时安排第一单元自然奇观引导学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丽。1、观潮10—13课时2、雅鲁藏布大峡谷3、鸟的天堂4、火烧云、语文园地一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学习观察方法,学会写观察日记。5、古诗两首12—13课时6、爬山虎的脚7、蟋蟀的住宅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语文园地二第三单元中外童话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以及体会童话的特点。9、巨人的花园11—13课时10、幸福是什么11、去年的树12、小木偶的故事、语文园地三第四单作家笔下的动物体会不同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抓住动物的特13、白鹅10—13课时14、白公鹅15、猫元点,学写自己喜欢的动物。16、母鸡、语文园地四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17、长城9—10课时18、颐和园19、秦兵马俑、语文园地五第六单元人间真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会写自己身边感人的故事。20、古诗两首13—15课时21、搭石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3、卡罗纳24、给予是快乐的、语文园地六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体验成长快乐。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13课时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7、乌塔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第八单元科技成就体会文章语言表达方法的特点,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技发展的惊人速度。29、呼风唤雨的世纪10—13课时30、电脑住宅31、飞向蓝天的恐龙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语文园地八三、课程实施(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自己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三)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实现从优秀课文中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日常的实际生活之中。(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创新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四、课程评价1、我以形成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合作能力为主。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3、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4、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实施评价,应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三、关于“课程纲要”的实践反思各学科教师把已编写的“课程纲要”、诉诸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后及时反思。通过反思,达成了以下共识:(一)、关于“课标”、“课程纲要”、“教学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课标”是根本,“课程纲要”是在“课标”指导下,结合校本实际、学生实际而形成的。所以,“课标”是总纲。因此,在编写“课程纲要”、“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领悟其精神实质。“课程纲要”是模块课程实施中的战略思想,“教学设计”则是课程实施中的战术思想。当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这只是我们的一点粗浅的很不成熟的看法。(二)、“课程纲要”有以下特点:(1)校本化,要结合校情实际情况。(2)个性化与共性相结合,同一年级的备课组即要有共性化的“课程纲要”,又要有每位教师个性化的“课程纲要”。(3)宏观性。它就像作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4)瞻前性,先于“学教设计”。(5)创造性,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6)导向性,它是编写“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我校将继续组织和带领教师学习研究、实践探索,通过校本教研、专家指导等形式,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通过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规划与设计能力,提高学校的课程管理与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