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导入教学内容1、古代、近代、现代是以哪些年份或历史事件划分的?2、近代旅游中有哪些特点?3、中国的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旅行游览活动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一)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1)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2)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1964年(二)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但是由于中国旅游设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此时我国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入境旅游。主要大事:(1)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1983年)“世界旅游组织”是1975年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198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印度新德里会议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国。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或理论定义(一)国际旅游者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特点:(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4)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4、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二)国内旅游者(1)加拿大:离开居住地边界至少50英里(8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2)美国:处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80公里)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夜还是当时返回。(3)英国:基于上下班之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4)法国:基于上下班之外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5)世界旅游组织:1984年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是为了娱乐、度假、体育活动、公务、集会、会议、学习、探亲访友、保健、慈善工作或宗教目的而在自己定居的国家对某个目的地进行至少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访问旅行者。(6)中国: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定,下列人员不在国内游客统计范围内: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到外地务工的农民。第二节旅游者的形成条件一、客观条件(一)收入水平决定一个人能否实现旅游的其家庭收入水平实际上指的是其家庭可支配收入,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其家庭的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所谓可支配收入指扣除全部纳税后的收入。可随意支配收入则指扣除全部纳税及社会消费(如健康人寿保险、老年退休金和失业补贴的预支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另外,收入水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而且会影响到人们的旅游消费构成(二)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有四种分布:每日余暇、每周余暇、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余暇时间又称为闲暇时间,正因为有闲暇时间,才有可能把它用于旅游,成为旅游活动时间。闲暇时间按时间的长短可分为:(1)每日工作之后的闲暇时间。这部分余暇时间很零散,虽可用于娱乐和休息,却不能用于旅游。(2)周末余暇时间。如现在我们国家每周实行5天工作日,故周末假日为2天,可以进行一些当日往返的短程游览。(3)公共假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节日放假。各国公共假日的多少不同,大都与各国民族传统节日的所少有关。如我国的“国庆黄金周”、“五一劳动节”等都是公共假日,人们可以利用这类闲暇时间进行旅游活动。从1999年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带动了我国旅游的发展。(以上主要针对在职人员的休闲旅游,公务旅游和离职人员的旅游不受时间因素的限制。)社会经济因素和个人因素对旅游倾向的影响收入积极影响家庭户主学历积极影响家庭户主职业积极影响(就职业的社会地位而言)带薪假期积极影响户主年龄消极影响生命周期消极影响(就婴幼儿拖累而言)种族有色人种不如白人积极性别男性比女性积极(三)其他因素主要有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可进入性以及旅游者身体状况和家庭结构三个方面。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环境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可进入性:时空距离、入关签证、交通状况等。旅游者身体能力状况和家庭结构:国家旅游局统计50岁以下旅游者占总数的80%。另外,拥有4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出外旅游的可能性较小。二、主观条件——旅游动机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愿望,即旅游动机。它来源于人的某种需要,主要是精神上的需要。旅游是人们的一种需求或需要。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1、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按照马斯洛(二战后美国行为科学家)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的观点。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为了生存而对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产生需要。如由于饥渴冷暖而对吃、穿、住产生需要。(2)安全需要。指维护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需要。前两者属于生理的、物质的需要。(3)爱的需要或社交需要。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课堂总结课后作业(4)受尊重需要。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一个人在家时,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为旅游者则全程有人为你服务,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觉。(5)自我实现需要。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有的人为了实现自我抱负或谋求自我发展而外出旅游考察,从中获取信息或启示,以寻求发展机会。如考察旅游、会议旅游;如驾车或徒步游全国、全球、跨越某大洲等,以此展示其成就,实现一种自我价值,引起人们的注目。后三者属于心理的、精神的需要。一般而言,人类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追求高层次的满足。例如,一个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人可能会铤而走险而不考虑安全需要,可能会向人乞讨而不考虑社会需要和受尊重需要。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在某一特定时期每种需要的重要性并不相同。人们首先追求满足最重要的需要,即需要结构中的主导需要,它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当主导需要被满足后就会失去对人的激励作用,人们就会转而注意另一个相对重要的需要。需要层次越高,达到的人数就越少。因此,单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互还难以现代大众化旅游者的动机。2、其他需要(1)探新求异的需要。好奇之心,人皆有之。(2)逃避紧张现实,调节身心节律的需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使人们的精神常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的人群拥挤、交通喧闹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人们普遍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暂时避开这样的环境,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地方度过一段时间,以调节自己的身心节律,恢复疲劳,松弛神经。产生旅游动机可能源于上述需要的某一种,也可能出于其中两种或多种需要。1、旅游者的概念是什么?2、旅游者做出旅游行为受哪些方面的影响?预习下节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