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王廷丽(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21世纪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仍然偏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相差更大,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加快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这是我国21世纪初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关键词:技术创新;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中图分类号:F273.1F274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从经济行为来说,实质上争夺世界市场的并不是国家,而是企业。而这种竞争的成败就在于一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否有效,一国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过程,正是该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积累的过程。21世纪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是绿色企业建设、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对可持续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巨大作用。1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1.1技术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的历史。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就在于技术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企业才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在激烈竞争中获胜。“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经济的定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一方面,它使得技术扩散更加迅速,使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期缩短;另一方面新技术在不断涌现,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要求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1.2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通过全面创新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前提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真正的创新经济。这种现代经济发展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制度、技术、生态、文化等各种类型的创新,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全面创新发展提供知识、信息条件和技术基础。但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因各种原因,企业并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生产经营主要不依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而是主要依赖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通过提供低质量数量型产品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这就迫切需要首先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这是激发和鼓励企业全面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1.3技术创新是企业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使企业生产技术重大变革,开发或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及新的经营管理方法与手段,可以大量降低企业的能源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无效损耗,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据对1051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71%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源消耗,93.2%的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2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很大成绩。积累了经验。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仍然偏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相差更大,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我国多数企业存在的通病。2.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进行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的综合能力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经济分析报告,即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非常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它认为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基本落脚点,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2003年度《洛桑报告》的各项指标中可以看出,我国除少数几家企业外,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发明产出数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少。据有关方面对全国3346家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统计调查,证实了我国技术创新开发合作及知识技术的流动确实处于较低水平。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中,“合作研制”和“委托研制”的比例分别为12.4%和3.9%,这在企业技术创新来源中所占比例是最低的。2.2企业作为创新的真正主体,首先就必须要拥有企业自己独立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要有占企业总人数相当比例的科技人员据1997年的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只有1/3,即使是国家512家产品重点企业,也有32家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166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职能不健全。2.3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必须成为技术投资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冯之竣教授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一文中用数据论证了这个问题。文章指出,现在全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即使高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这个比例不到发达国家的1/10。发达国家少数先进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在10%,有的甚至高达22%。从全国研究开发经费的来源看,50%来自政府,只有35%来自企业。从研究开发的执行看,40%50%在科研院所,企业只占30%。总之,国内外的企业技术进步的实践表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重在吸收与创新,才能实现企业从依赖外国技术向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的转变。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三者脱节的问题,极大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我国企业多数对于购买设备的热情大大超过了对于培养自身企业创新能力的热情,因而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着重硬件设备、轻软件设备的不良倾向,引进后又不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使技术引进和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企业技术引进的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引进技术费用和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之间的比例(1995年为1:12),我国企业都非常低,因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随着企业的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增强。3推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对策从构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来说,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加快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这是我国21世纪初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3.1弄清楚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一是目前我国企业产权不够明晰、体制没有理顺,企业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这种产权障碍和体制障碍,造成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技术创新的欲望不强烈。二是我国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积累不足、企业科技人员缺乏、职工素质较低,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三是我国企业在整体大多存在技术创新资金短缺问题,技术投资明显不足,科技投资结构也不合理。四是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防范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防范不力,3严重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启动与最终成功。3.2进行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制度创新的根本作用就在于通过改变企业产权结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保证,形成有效的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制度根源,就在于现存的国有企业制度不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把建立健全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组织机制、信息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还必须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从而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进入市场的步伐,让市场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3.3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现行的技术创新主体大多是国家的科研院所,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应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迫切要求迅速改变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主体错位的状况,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使其在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的条件下,成为技术研究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决策的主体、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技术创新利益分配和承担风险的主体。这些都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在企业形成科研、开发、制造到商业化应用的整套技术创新功能,从而极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对此,还必须把增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放在优先地位,同时要重视发挥中小型企业以及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能力。3.4全面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健全自己的技术中心,大力使大型企业建立起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力争在近年内2/3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在512家国家重点工业企业都建立起技术中心。还要加强技术开发的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尽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3.5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设,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学研联合实质是一种交易行为。因此,要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合作各方扬长避短,节约交易成本,形成规模,实现合作各方的收益与社会收益均等。在“十五”期间,我国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建立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推动产学研联合协作。参考文献:1、卢福财主编《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2月2、刘思华著《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3、蒋学伟著《持续竞争优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4、李品媛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