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摘要】: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是近代以来对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理论探索的最初阶段,蕴涵着未来思想发展的丰富的理论生长点。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内容丰富,观点深刻。斯密以人性论为基础,以“经济人”为逻辑纽带,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基调,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经济伦理思想。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但又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是我们研究经济伦理的最宝贵的初始理论资源,可以使我们获得极为有益的启示与教益。关键词:经济伦理斯密难题经济人看不见的手仁慈同情自利他利一、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焦点:斯密难题近代西方古典经济学奠基人18世纪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给后人留下了两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和出版于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为《国富论》),这两部巨著奠定了斯密在伦理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从人的同情心出发,考察了个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的伦理关系,论述了他的利他主义道德观。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自利本性为基础,阐述了他的自由主义经济观,并由此确立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观。所谓“斯密难题”,是指斯密的这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的主题观念相互冲突的问题。它最早由19世纪德国的斯卡茨在其《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及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从同情心出发,认为人性是利他的;而在《国富论》中,斯密又从物质利益出发强调人性是利己的,这样二者就产生了矛盾。在“斯密难题”论争中,主要形成了“对立论”和“统一论“两种不同思想和观点。对立论认为:斯密在伦理学上称颂的道德变成了经济上的非道德,反映了其前后思想上的碰撞和矛盾。统一论认为:斯密在《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的思想是统一的,并指出从写作过程看,斯密在写《情操论》的过程中《国富论》的构思就已形成,它们都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构成道德哲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二、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人性论”斯密经济伦理思想构成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是人性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集中反映在《情操论》中的利他思想;另一个是集中反映在《国富论》中的利己思想。这是人性的两重表现。(一)《情操论》中的利他思想斯密在《情操论》中把同情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并从同情这一人类“原始情感”入手,进而论证正义、仁慈、优点、缺点、责任感、美德、自我控制等问题。仁慈是合于道德的一切行为的动力,而同情心为其具体的表现。同情心是《道德情操论》的轴心思想。具体来说:第一,关于同情心。斯密指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①“因此,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②第二,关于仁慈。斯密指出:“我们认为仁慈和慷慨的行为应该施予仁慈和慷慨的人。我们认为,那些心里从来不能容纳仁慈感情的人,也不能得到其同胞的感情,而只能像生活在广漠的沙漠中那样生活在一个无人关心或问候的社会之中。”③“因此,由于仁慈是唯一能使任何行为具有美德品质的动机,所以,某种行为所显示的仁慈感情越是浓厚,这种行为必然能得到的赞扬就越多。”④第三,关于自爱。斯密指出:“虽然对他来说,自己的幸福可能比世界上所有其他人的幸福重要,但对其他任何一个人来说并不比别人的幸福重要。因此,虽然每个人心里确实必然宁爱自己而不爱别人,但是他不敢在人们面前采取这种态度,公开承认自己是按这一原则行事的。”“那么,在这种场合,同在其它一切场合一样,他一定会收敛起这种自爱的傲慢之心,并把它压抑到别人能够赞成的程度。”⑤斯密在《情操论》中虽然突出了人性利他的一面,但这种道德人也是具有自利动机和要求的双面人。同样,斯密在《国富论》中虽然强调了人性的自利,但并没有否定人性利他的一面。这一点典型地反映在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中。(二)《国富论》中的利己思想在《国富论》中,斯密把他在研究道德世界时加以抛弃的利己主义又重新提了出来,作为他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和基础。这种利己主义在经济生活中所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利益,它是经济生活中的自然的和正当的原动力。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怜悯,或出自他对公众幸福的恩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无论地主、资本家、还是个人,无论其本身经济行为的动机,还是在交换原则中,都反映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利己本性,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这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按照斯密的观点,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类统统是利己主义者。人所追求的不是别的,而是私人的利益。私人利益的追求既然是从人类的本性中产生的,那么这种追求就是完全合法的,有它存在的权利。斯密认为,一个人的私人利益仅仅受到别人的私人利益的限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或有权限制它。但是斯密并不否认社会和社会利益。正因为斯密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信赖性,所以他强调人们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社会是由许多个人构成的,许多个人的利益构成社会利益。追求自身利益与追求社会利益是一致的,不矛盾的。原因在于:由于市场的调节作用,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为自身利益的活动,必然会导致最有利于社会的结果。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自动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统一,盈利就意味着个人对增进社会公共福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样,通过“看不见的手”,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就能够协调好。①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②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页③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1页④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8页⑤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8页三、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逻辑纽带——“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明的出现。它是斯密经济伦理思想中一个有理论特色的重要内容。经济人并非狭隘范畴。“经济人”是斯密《国富论》理论体系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实际上,在斯密那里,经济人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是利己和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还蕴涵着利他的含义。否则,既不能实现“利己”,更谈不上“利润的最大化”。“利己”是目的,“利他”是手段,因而经济人范畴也蕴涵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一假设首先肯定了两个伦理前提: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正义性,因而肯定人们遵守这一制度是所谓理性的表现。二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正义性,因而肯定人们在道义上追求自身满足的天性。首先,“经济人”是利己的。斯密认为,人的行为要受到自我利益的驱使,因此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它“构成“经济人”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层面。其次,“经济人”是利他的。斯密认为“经济人”在实现自利的同时,不仅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且还需要别人的帮助,要利他,成为一种互利的行为。由此也就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同时,个人利益不仅不同社会利益相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在这里斯密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经济人的利他是通过分工和交换来实现的。最后,斯密认为“经济人”是借助于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利己和利他沟通起来,并增进社会公共福利。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命题——“看不见的手”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著名命题,它既是经济学,也是伦理学的命题,是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斯密的“经济人”的利己和利他的统一是借助“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调节的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斯密极力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打破关税壁垒、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认为它违反了“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原则”。在斯密看来,自利与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基于利己心的经济自由思想,始终贯穿在斯密的《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对于斯密来说,是作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术语先行出现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在写作《道德情操论》时就已经意识到了社会所具有的特定的经济过程、特定的运行方式所具有的巨大功能,他在《道德情操论》中着力描述了富有的地主们不可能消费完由他们所占有的大量的土地生产物,即便他们予以出卖而获取交换价值—货币,他们还是主要地把它们用于消费。地主通过自己的奢侈而把自己消费不了的东西分给那些为他服务的人。也就是说,地主的私欲和奢侈,使穷人们得以生活,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富人们被看不见的手所引导而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分配,这种分配同在自然平等的状态中将会存在的分配几乎一样。综观斯密在这两本书中论述的思想,我们可以抓住“看不见的手”的实质:它隐喻的是一种建立在利己行为基础上的调节私利与公益关系的市场力量。按照斯密的理解,“看不见的手”是具有伦理特性的。《道德情操论》中的“看不见的手”激发了富人们的同情心,使得他们能够与穷人们分享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完全地将生活必需品据为己有;《国富论》中的“看不见的手”在个人追逐私利的同时,无意识地、自发地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的扩展。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沟通了私利与公益,表明了他对市场自身伦理调节力量的信任。五、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主基调——经济自由主义斯密被视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典型代表。其经济自由的思想,包含着经济自由主义的萌芽,也可以说是经济自由主义观念的最初阶段。斯密作为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在他的《国富论》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经济自由主义。斯密认为,经济自由是经济正常顺利地运行的必要条件,但这一条件不是先在地被给予的,而是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努力获得的;经济自由,它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斯密对经济自由的主张采取了非常灵活务实的态度,他认为,对经济自由所施加的不正当的限制,在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要求与之相应的活动权利和内容时,是极不合理的;在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相应地程度而限制其还不存在的、还未提出的自由要求时,那就是不必要的、多余的。斯密明确主张一切听其自然,取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允许资本家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当然,斯密的这种政府放任自行发展的主张不是对经济的绝对放任自流,他为政府的放任行为设定了三个前提性原则,即(1)否决伤害原则;(2)公平对待原则;(3)有效权利原则。斯密把人的自利追求动机视作自由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与推动力。斯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归纳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指出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然的、和谐的经济,要想保持自然和谐,世界经济秩序必须是自由、平等、公正,只有公平竞争才是实现分工、完成交换、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生活往往会起妨碍作用。六、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意义(一)理论意义亚当·斯密作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他在《国富论》中所提出的许多结论或观点在当今的场经济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对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研究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创新或修正。斯密著作中所含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观点是现代经济学得以发展的理源泉,因而,对于斯密的经济理论的研究历经200多年仍然绵延绝。斯密不仅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位巨匠,而且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伦理学家。经济学家们的经济伦理思想不仅构成了经济思想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决策和经济生活产生着程度不同的影响。研究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已逐步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只有深人、完整地把握斯密的伦理思想,特别是其经济伦理思想,才能更深刻完整地理解斯密经济理论的精髓,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提出切合实际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