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理论探索与技术创新中国生态产业的“贝尔实验室”---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理论探索与技术创新一、我们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历了18个春秋,中国的发展也逐渐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的模式来实现,这一伟大转变是中国“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社会”(见200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根本保证。对于多年来从事生态文明观理论研究与生态产业实践探索的专家们,更是一个春华秋实的季节。生态文明观是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和生态环境受到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形成的,它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球进化的生态伦理依据和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路线。1998年的洪灾使生态文明观与许多研究方向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在理论研究、政策分析、规范建制、价值导向、实践探索等方面更加深入和显化。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在“九五规划”立重点课题“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值基础”进行专项研究。2000年,又召开了“全国首届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高级研讨会”,综合集成、探索生态文明与中国的发展道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也使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的建设深度和广度从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扩展到“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可以说,这不仅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地球进入21世纪以来最具有意义的大事。生态文明观认为:生态文明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范型,是人类为了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在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选择后进行的第三次文明模式选择。信息化为全球化资源管理提供了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能力,因此,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文明模式。人类已走出完全依靠土地资源的农业文明,又即将走出依靠自然资源的工业文明,现在正站在生态文明的门槛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在最少耗费物质和能量的前提下,发展生态产业,在高度信息化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批判地吸收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通过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途径来实现,资源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信息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和管理体系。资源增殖的途径是发展生态产业并开发节约型替代产品。信息增殖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提高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管理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为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不足,我国不能再重复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老路子,要利用信息革命带来契机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既要利用工业文明的积极性、建设性的成果,又要避免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灾难,为我国众多的人口营造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态需求,为地球的可持续存在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见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全球生态文明的实现,首先要解决四个悖论即:全球可持续发展与落后国家人民可持续生存的悖论;国家赶超战略与全球资源短缺的悖论;国家意志、地区意志与人类意志的悖论;人类终极文明与阶段愚昧的悖论(见)。全球生态文明观对于消解这四大悖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见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信息增进化论”《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二、研究院的成立及已完成的研究课题1、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成立是我国建立生态产业研究实验室的一个创举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是在上述国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上成立的,其宗旨就是在理论上继续深化“生态文明观”研究,在实践上探索生态文明社会和生态产业的具体发展模式。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专家群在《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走向》、《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新视角——从物理观到生态文明观”、“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系统信息增殖范型”、“生态产业---21世纪的主导产业”“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产业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等一系列论文专著中都认为: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主导文明、生态产业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对此,著名科技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黄顺基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他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需要。中国从1953年“一五”计划起,搞工业化,走了半个世纪工业文明的道路。从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起,搞信息化,走了不到十年信息文明的道路。在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与结构调整三股浪潮冲击下,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深的层次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问题。所谓更深的层次就是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反思人类200多年工业文明与50多年信息文明所走过的道路,对这两种文明做出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选择我们的发展模式。众所周知,工业文明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环境成本外部化,因此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难题。工业文明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摆在首位、把经济价值放在首位,注重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重视物质享受;信息文明把经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注重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重视教育,重视研究与发展,虽然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但因为信息业的劳动对象是信息与知识,不是物质与能量,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文明造成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生态文明则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摆在首位,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变换与信息交换和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考虑经济的再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步的发展。生态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生态产业,生态产业代表我们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代表世界文明进步的新方向,生态产业是提供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最佳选择,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转变,更需要在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制度设施与价值观念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总是由产业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的。(1)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的发展是以工业研究实验室推动的,它通过研究与发展,把最新、最先进的工业科学技术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爱迪生的门罗“发明工厂”、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贝尔电话实验室等。(2)信息文明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是由信息业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推动的,它通过研究与发展,把最新、最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IBM研究实验室、英特尔公司研究开发部、微软研究院、摩托罗拉研究院等。(3)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产业——生态产业的发展,也是要由生态产业研究实验室,即生态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推动的。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就是中国生态产业的研究实验室,它的成立是在我国建立生态产业研究实验室的一个创举,它把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生态产业技术实验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深入实践,因地制宜地广泛推广,把他们的赤子之心和生态理想写在了中国的大地上。可以预期,它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见2005年6月版黄顺基文选544页)。正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和这种历史使命感召唤下,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专家们以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为己任,提出按照“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七个环节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进行有规划的连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低耗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将生态产业的基本原理和模式应用于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尤其是将生态文明观念与环境友好型高新实用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将能推动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些方面,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以生态型肥料的研发、推广带动与生态产业的全面发展土壤是文明的基础,肥料是关键。我国土壤近年来退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可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3%,全世界平均为2.4%,而美国平均高达5%。毫无疑问,美国作为农业大国和强国是建立在肥沃土壤基础上的。因此,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现代农业,就必须从土壤改良抓起,从各类秸秆、畜禽粪便和所有的有机质废弃物还田抓起。刘宗超博士提出了“一种提高作物根际的微生态适宜度的方法”,它既是技术,也是一种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正常循环的生态哲学。在他的带领下,研究院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生态源有机生态肥及优质农、林产品生产的技术体系。(1)研究院利用各类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污泥、造纸工业的废弃物以及所有各类有机质废弃物等研制的生态源牌有机生态肥已完成了企业标准和国家新肥料登记,形成了专有技术、在该技术支持下,已在全国发展了河南漯河、浙江湖州、河北青县、湖南岳阳、湖南桂东、山东菏泽、吉林柳河﹑湖北荆门等十几家生产工厂。并取得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颁发的2005年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证书。尤其是为我国著名的造纸上市企业“银鸽集团”研究开发了利用造纸废渣制年产10万吨高效优质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项目。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无论是肥料生产工艺和肥料的性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解决造纸企业的污染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为湖北荆门的生活污泥采用生物菌发酵处理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了生活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荆门市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城市生活废水处理后的水底沉淀物--污泥的处理则成为困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一大难题。为解决易造成面源污染的问题,有机生态肥研究室指导相关人员,以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有效结合的处理工艺,将生活垃圾脱水,加入适量秸秆粉碎后进行充分腐熟发酵,依靠生物技术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确保产出的有机肥料达到国家相应标准。既为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也为有机生态肥的发酵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该肥施用后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受到市政府的关注和城郊农民的欢迎。指导河北青县利用畜禽粪便、各类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的有机生态肥不仅在盐碱地上种出了优质蔬菜水果供应北京、天津市场,还解决了果树的裂果、黄叶、瓜果蔬菜的重茬等难题。(2)2004年,在研究院生态肥研究室的技术指导下,为武夷岩茶专门研制的生态肥料年初在福建武夷山、建瓯、建阳等地的半岩、洲茶、外山茶园施用后,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茶叶的柔韧度、口感、浸出物、香味均可与数量有限的武夷岩茶相媲美,解决了困扰当地茶农和茶商几十年来未能解决的难题。3、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业模式,建立南北过渡带提高综合生产能力。(1)提出建立以蛋白质为纲的混合型耕作制度,创新我国南北过渡带生态型畜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农业以粮为纲,采用的耕作制度是“谷物大田耕作制”,现代农业以蛋白质为纲,采用的耕作制度则是“混合型耕作制”。前者以种粮获取籽实为主,后者以种植饲料作物和人工牧草获取高蛋白质为主。一般大田谷物亩产蛋白质50公斤左右,而一般大田牧草亩产蛋白质250-400公斤左右,如果以养殖进行蛋白质转化,混合饲养型耕作制是谷物大田耕作制的5--8倍。所以,往往有一些发达国家用2/3以上的耕地种植人工牧草,人工牧草是“绿色的黄金”、“传统农业通往现代农业的桥梁”。大规模种植人工牧草和饲料作物,不仅可以发展畜牧奶业和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链,而且还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研究院的专家认为:畜牧发展,草是基础。北方草地普遍超载,南方草山草坡资源比北方牧区草地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其优势就是要走木本与草本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人工草场”,在为草食畜牧业奠定饲草基础。将一年生和多年生作物、草本作物和木本作物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在一块农田中单纯种一种大田作物、尤其是一年生谷物的耕作方式。草食牲畜的饲料资源应当将木本植物考虑在内。这样将有助于保护现有森林和山地;可极大限度地利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