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细胞学――TBS分类法关于宫颈癌☆宫颈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万妇女死于宫颈癌;☆我国每年新增发病例数超过20万;☆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由92年的56.7岁降到31.5岁;☆宫颈癌通过普查可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达国家的普查率高达90%以上,而中国大城市的普查率却不到4%;致使我国宫颈癌的发生率是发达国家的6倍;☆宫颈癌早期筛查已刻不容缓。哪些人容易患宫颈癌?◇宫颈不典型增生,宫颈糜烂者;◇早期性生活、多育者,20岁以前有性生活的患病率比21-25岁组高3倍,比26岁以上组高7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生率随产次增加而递增;◇多性伴侣、生活不规范者,在宫颈癌新发病例中多性伴侣者占36%;◇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97%宫颈癌患者曾有HPV感染;◇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者;◇口服避孕药、吸烟及低收入者也是宫颈癌高发人群。宫颈癌的临床表现:★患宫颈癌的早期病人一般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继续发展时,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①接触性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淡血性或伴有臭味;②晚期可出现腰腿痛和下腹痛、下肢肿胀、排便排尿困难或者尿血、便血等症状。宫颈细胞学的临床意义宫颈癌病变演变过程:可见从不典型增生到浸润癌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通常需要8-10年,一旦形成浸润癌则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将于2-5年内死亡。如在癌前病变时期能及时诊治,则可将癌症消灭在萌芽状态。★特别提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宫颈癌死亡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液基细胞学★国内女性就医理念为:有病就医而不是无病预防,导致多数标本含有大量血液、粘液。而传统巴氏涂片无法处理。★细胞工程专家推出了一种制片新技术——液基细胞学★这是制片技术的重大革新液基细胞学宗旨避免病变细胞丢失——提高诊断率制备背景清晰涂片——降低医生视疲劳宫颈细胞病理学进展:•1988年提出宫颈TBS分类法•1994年子宫颈TBS分类标准正式出版•1992年创建PAPNETCCT诊断系统•90年代末AutoCytoPREP,ThinPREP两种自动薄片制备仪投入应用•2001年提出新的TBS分类法•2004年新分类标准出版样本种类•传统的巴氏涂片•液基细胞薄片•-AutoCyte•-Thinpap•TBS分类法的目的•统一的报告词汇和细则:提高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的沟通;协助临床医师作出恰当的诊断及病人的正确处理•规范标本的质量:对临床医师提示标本的恰当性、可信性•CIN概念在TBS系统中的体现:•1994年修正为鳞状细胞异常增生,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CIN—I:轻度不典型增生,包括HPV引起的细胞学改变•HSIL---CIN---II、III,包括宫颈鳞状上皮原位癌•宫颈鳞状细胞癌TBS与巴氏分级简明比较如图•标本满意程度:•判断因素:•1、病人身份及标本的确认•2、必要的临床资料(年龄及末次月经)•3、足够数量的鳞状上皮细胞•4、足够量的内宫颈、移行区细胞成分•5、标本中出血和炎症的程度•满意的标本:•1、鳞状上皮细胞大于5000个•2、有宫颈内膜柱状上皮及化生细胞•3、出血少和炎症低于75%•4、样本固定较好,渣子较少•不满意的标本:•1、样本无法分析,如玻璃片破碎•2、炎细胞、血液过多(大于75%)•3、鳞状细胞量过少(传统涂片:小于8000;液基细胞涂片小于5000)•4、没有宫颈管柱状上皮细胞•5、样本固定不佳宫颈细胞学中的标尺•——中层鳞状细胞核:1-2.5倍为炎性反应。大于2.5-3倍为ASCUS;大于3倍以上为LSIL。•——宫颈腺上皮细胞核:大于3-5倍,AGUS可能为反应性或腺原位癌。•嗜中性白细胞:滴虫为该细胞的1-2倍。•——表层细胞核:念珠菌孢子为该细胞核的1/4大小,形状较长,颜色偏红。•报告分类-(1)正常•报告出现下列情况,属于正常:•(1)感染•滴虫感染•念珠菌感染•细菌过度增多(球菌)•放线菌感染•疱疹感染•非肿瘤性变化(可不用报)•炎性反应性变化•修复性变化•放疗后变化•用宫内避孕器(子宫环)后的变化•子宫切除后有腺细胞•宫颈上皮萎缩•子宫内膜细胞•妇女年龄大于40,不管是否绝经,有正常宫内膜细胞,也要报告。•报告分类-(2)上皮细胞变异•鳞状细胞•非典型细胞(ASC—US)•非典型细胞,不排除HSIL(ASC—H)•低度上皮内病变(LSIL):包括CINI级、轻度不典型增生、HPV感染•高度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CINII、CINIII、CIS,中/重度非典型增生。•鳞癌•腺细胞•非典型腺细胞(AGS)•非典型腺细胞(AGS),怀疑瘤变•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腺癌(子宫颈/颈管、子宫腔、宫腔外)•报告意见及附注:•目的:•加强临床医师对报告的了解和处理•提示病人检查的局限性子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标准(TCT)•细胞类型包括:•――鳞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中性白细胞•――组织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正常的鳞状上皮由内向外包括:•基底层或生发层•副基底层•中层•表层•★生育年龄涂片中主要由表层细胞组成。•(1)基底细胞:小圆形细胞,核大,染色质呈颗粒状。罕见,仅在上皮受损的情况下出现。•(2)副基底细胞:圆形或卵圆形。嗜碱性胞浆,核结构疏松,常见于青春前期和绝经后期,很少见于生育期。•(3)中层细胞:多角形,嗜碱性胞浆。核疏松,细胞大小不一,取决于细胞成熟的程度。未成熟的细胞胞浆致密而均匀,细胞约成熟体积越大,浆越透明。•(4)表层细胞:多角形大方块细胞,核固缩。嗜酸性胞浆,偶可见嗜碱性胞浆。•正常的柱状细胞包括:•――子宫颈内膜柱状细胞•――子宫内膜细胞•子宫颈内膜柱状细胞:•常成群或成片出现,成特征性的蜂窝状外观。如果自上而下看它们是小的多角型细胞。如果自侧面观,细胞成排呈栅栏状,柱状或梭形。•分泌细胞-最常见,柱状。胞浆内有细小空泡。•纤毛细胞-较少见,细胞保存良好时可见游离缘和终板。•插入细胞-与宫内膜细胞相似认为是压缩的分泌细胞。•子宫内膜细胞:•――子宫内膜腺细胞:细胞较小,约为子宫颈内膜细胞的1/2或2/3,有的细胞呈球状膨胀。细胞的外形与月经周期和取材制片有很大关系。如果在月经周期的后十五天或绝经后出现考虑为异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可单个或散在存在,与组织细胞相似。细胞较小,胞浆少,胞核圆形、卵圆形或梭形。•以上两种细胞常一同出现,涂片中表现为密集的三维细胞团,很难区分。•炎症的反应变化:•炎性细胞增多•上皮细胞退变:核固缩及破裂,染色质溶解,或呈核增大,或有核周晕,胞浆内空泡,多呈嗜双色染色,胞浆溶解,或出现裸核•鳞状细胞呈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现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细胞)•滴虫感染:•背景及细胞:炎细胞量多,多呈小球状(脓性);背景较脏,细胞胞浆腐烂,多碎屑;胞浆嗜双色性(伊红、淡绿)呈退变,偶见核周晕。•滴虫:多呈梨形,胞浆偶有嗜伊红颗粒,核呈偏位或贴边,梭形,呈淡的嗜碱性。•相似的鉴别:退变白细胞、细胞碎屑、萎缩性上皮细胞•念珠菌感染:•背景及细胞:炎细胞数量一般较多;鳞状细胞呈炎性反应,成大片,胞浆折叠明显•念珠菌:见菌丝(假霉丝)和孢子(大小不一芽状物),嗜伊红;菌丝分节处多见孢子,分支与分支间多呈锐角•相似的鉴别:从污染而来的菌丝:有真霉丝,多呈碱性;丝状粘液;退变的精虫.•以下是上述内容的简单附图•细菌过度增多:•背景及细胞:炎细胞量一般,鳞状细胞表面模糊,像有薄膜遮盖,但背景较清晰;线索细胞:个别表层/中层鳞状细胞全被细菌覆盖,看似一个绒球•细菌:主要是球菌,嗜碱性,全取代阴道杆菌•相似的鉴别:污染性细菌(球菌)过度增多:由皮肤污染,一般少有线索细胞,也少有炎细胞•诊断标准:内含球菌的细胞比例大于50%,方可诊断细菌生长过度。•放线菌感染:•背景及细胞:炎症明显,球菌数量一般较多,可见一团团碱性的球状物•放线菌:大小不一的球状物,其周边呈现细长的纤毛。偶见单支、较粗的纤毛向外周伸;常见于用宫内避孕器妇女。•相似的鉴别:细菌性的宫颈炎、阴道炎;•下面开始介绍进入TBS的重头戏:ASC,LSIL和HSIL。•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即:AtypicalSquamousCells(ASC)•可能具有两种含义:•——1、性质不确定:AtypicalSquamousCellsofUndetermindSignificance(ASC-US)•——2、不除外高度病变:AtypicalSquamousCellscannotexcludeHSIL(ASC-H)•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形态表现:–核增大约为正常中层细胞的2.5-3倍,核浆比增加,出现双核或多核;–核染色质稍深染,颗粒微粗;–胞浆仍多,或有角化。•非典型鳞状细胞(ASC-H)形态表现:•核增大,成片或成群,有不规则排列;•核染色质稍深染,多呈退变,结构模糊;•胞浆较少,或有角化;•裸核较多。•低度上皮内病变(LSIL—Lowgrade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sion):•核增大,核膜稍呈不规则,染色质粗糙;•细胞分化较成熟,胞浆较多;•胞浆或呈角化,偶见明显大空泡(挖空细胞);•双核或多核细胞;•小角化细胞(角化不全),核多固缩。•高度上皮内病变(HSIL——Howgrade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sion):•核增大,核膜不规则,核质较粗糙,深染;•细胞分化不成熟,胞浆较少;•胞浆或呈多角化、多形性;•细胞多成片或成群,排列紊乱,边界模糊;•裸核较多;•宫颈柱状上皮或有非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涂片背景污脏,细胞排列较松散;•——细胞呈多形性,形状奇怪;•——胞浆角化明显;•——核质深染,核膜不规则增厚,偶见核仁;•——细胞排列紊乱。•1、宫颈管细胞:•核增大或增长,核质呈颗粒状;•柱状外形改变,胞浆减少;•细胞重叠,乳头状细胞群排列不规则。•宫内膜细胞:•核稍为增大,偶见小核仁,染色质较粗;•细胞团较松散,核大小不一。•子宫颈管原位癌(AIS):•核增大,呈长卵形,胞浆减少;•核膜不规则,核质深染,呈粗颗粒状;•细胞群呈团状,核重叠明显;•乳头状细胞群外形排列不规则,呈羽毛状排列;•柱状上皮呈栅栏状排列,核上下不一。•子宫颈管腺癌:•涂片背景污脏,细胞群排列较松散;•核质深染,核膜不规则增厚,见明显核仁;•细胞群较大,多呈团状和乳头状,核重叠明显。•宫内膜腺癌:•背景较清晰,细胞多退变,量较少;•细胞群多呈小球状,小花团状,排列松散;•核质较细,核膜轻度不规则,见明显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