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商业评论-二次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终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次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吴晓波章威*1.中国制造的崛起“一千年前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之无愧的“中国”。一千年前的中国人用高科技换取原材料和资源,宋朝人把泥土烧成瓷器,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珠宝。一千年前的中国工匠是各国急需的人才,是世界的珍宝。一千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业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一千年前中国经济总量最高时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这篇最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文章用略带伤感的笔调,依稀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被历史尘封的“制造大国”的幻影。然而一百年前的中国,却沦落为世界经济版图中任人宰割羔羊,“洋钉、洋火、洋灰、洋油……”,这些名字的背后写满了当时中国制造的羸弱、辛酸和屈辱。当历史的巨轮驶入公元二十一世纪,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了30000亿元人民币大关,在世界制造总额的比例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无数MADEinCHINA的商品正凭借其低廉的价格不断涌出国门,席卷世界。从贸易竞争指数(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除以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合)来看,中国绝大多数关键性制造业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近十余年中有了显著的提升(表1)。2001年7月日本《产经新闻》首次提出,“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2004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名单中也开始出现了中国制造企业的身影(表2)。在强劲的制造业出口拉动下,中国外贸顺差一路飙升,2007年上半年则更达1125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顺差的三分之二,其中仅对老牌制造大国美国的顺差就达739亿美元……恍惚间,从世界第一的水泥到袜子、领带,那顶“制造大国”的桂冠又在千年之后重新落在了中国头上,许多人也因此而欣喜,甚至陶醉。然而严酷的现实是,全球产品市场因中国的“买”而价扬,因中国的“卖”而价跌。缺了创新支撑的“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低质低价的事实却难以改观,“以低附加的衬衫换高附加值的喷气飞机”的故事妇孺皆知。中国也许称得上是制造大国但绝不是“制造强国”,更谈不上“创造大国”。但是,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何在?表1中国部分产品进出口及贸易竞争力情况产品名称出口额(亿美元)进口额(亿美元)贸易竞争指数199520051995200519952005增值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46.301076.61101.38234.450.3620.6420.280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115.423220.08244.622711.19-0.4140.0860.500贱金属及其制品45.51570.8678.44565.93-0.3250.0040.329运输设备22.03284.161.62198.35-0.5220.1780.700仪器设备及零附件23.29283.9829.91511.88-0.188-0.286-0.09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6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章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表2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大陆)制造企业及排名2003前2004200520062007无宝钢集团372宝钢集团309宝钢集团296宝钢集团307上汽集团462一汽集团448一汽集团470一汽集团385上汽集团475上汽集团4022.模仿与创新的悖论从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制造企业的全球化显然是从“模仿秀”开始的。低成本复制、技术合资、市场跟随……这些战略似乎总是挥之不去。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似乎很少与中国制造企业联系在一起。也许很多人还记得当年日本、韩国类似的“模仿秀”,但如今,众多的日本、韩国企业已经在制造业甚至某些高技术产业占据了优势地位。为什么会模仿,为什么要创新,模仿与创新是否矛盾……这些问题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规律,需要审慎的思考。模仿与创新的悖论实际上是一种迷思。其论点是:第一,模仿会限制创新,一味模仿会丧失创新能力;第二,创新对尚未掌握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未必可取。事实似乎在说模仿才是最快的盈利手段。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模仿和创新的分界并不是商业化的创意,而是技术,且完全对立。在这种迷思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无论选择模仿或创新,都将面临失败。然而事实上,这个前提并不存在。演化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由于同一个技术轨迹内的渐进积累性,模仿和创新过程的界限是模糊的,既定技术轨迹就注定了模仿前人的路径,模仿和创新可以在同一个技术轨迹上出现,渐进积累。然而,由于面对新兴市场,成熟的应用也仍然需要改进。这种改进最初仅仅是国产化工艺上的,然后是对产品本身设计的改进。因此,模仿与创新是一个互动的进化过程。模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模仿。所以,这两个论点也就不攻自破。我们可以建立新的符合逻辑的论点:第一,模仿和技术引进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始,全球化加速了它的影响;第二,从模仿可以经过消化吸收、改进等二次创新过程,最终进化到一次创新;第三,工艺创新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二次创新却正是从这里开始;第四,正是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的二次创新通过线性和非线性的学习,推却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进化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二次创新无处不在,直至出现技术范式的转变和技术跨越这样的复杂现象与问题。参见表3。二次创新: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发展的技术创新。(资料来源:吴晓波,二次创新的理论与模式,《技术创新研究十年》,科学出版社,1999年)3.从家电巨头的二次创新看“后发优势”从后发国家和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出发,Gerschenkron(1962)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后发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业已建立起来的知识、技术、管理和市场经验,减少“试错”成本,实现迅速的追赶。这种后发优势的可行性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同(Mathews和Cho,1999;林毅夫,2002),也在海尔等中国家电巨头的兴起上得到了验证。自1984年创立以来,海尔以年均营业额增长60%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2006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080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作为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和世界排名第四的白电企业,其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覆盖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移动电话、家具集成等96大门类15100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向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差异化、高附加值、低成本的各种家电产品。正如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所说:“创新是海尔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海尔集团的技术创新从一开始就坚持“第一台引进,第二台国产,第三台出口,第四台境外生产”的理念,以“引进”为起点,通过开放式的二次创新,逐渐建立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先进的技术资源整合中心,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家电制造企业(表4)。以其核心产品之一电冰箱为例,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技术之后,海尔通过消化吸收,不断学习掌握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能力,相继推出亚洲第一台四星级电冰箱、国内首创的组合式冰箱、超节能无氟无霜电冰箱、抗菌冰箱、环保保鲜冰箱、变频冰箱等一批批创新产品,引导了国内家电市场一次又一次的升级换代,拉动了中国家电制造业的发展(图1)。表4海尔创新演进过程战略阶段名牌发展1984-1991多元化发展1991-1998国际化发展1998-2005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2006-创新观念用户满意创造感动创国际名牌创本土的世界名牌应用型研发产品衍生线性应用操作性工程技术工艺支持体系线性学习开拓性R&D模仿与消化吸收.应用型R&D实验室技术新技术成熟技术源头性创新二次创新后二次创新发展型研发新技术应用非线性拓展技术接受国的技术能力演进技术母国的技术阶段后来者紧跟者领先者面临问题缺自主创新能力缺国际市场缺竞争实力缺标准话语权创新体系基于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技术中心:横向拓展的二次创新中央研究院:后二次创新中央研究院+本土化的设计中心:走向原始创新主要成果冰箱第一金牌消化1594项标准中国家电第一品牌96个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世界白电四强参与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拥有者图1海尔冰箱产品演进图谱4.不做“凤尾”做“鸡头”:利基市场中的小巨人上世纪90年代初,赫尔曼·西蒙在《谁是全球最优秀的企业:隐形冠军》一书中提出,德国出口贸易乃至整体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得益于德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却寂寂无名的中小公司。他认为,“隐形冠军”的成长背景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一个快速的经济增长阶段;第二,“隐形冠军”的产业分布与该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隐形冠军的成长来自于该国贸易实力的增强。不难发现,现阶段的中国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适宜的环境。我们在上市公司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批这样的“隐形冠军”,例如全球最大发制品生产企业——瑞贝卡。还有一批企业虽毫不起眼却已在专业领域中名列前茅。例如浙江富阳飞鹰赛艇有限公司从2万元资本起引进德国技术…198819891990…1992…1995…198519841998…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传统冰箱技术琴岛利勃海尔帅王子系列冰箱冷冻冷藏双开门冰箱双开门密封隔味抽屉式冰箱宽气候带冰箱组合式冰箱无霜无氟冰箱技术MSV无霜技术冰箱——琴岛-利勃海尔MSV系列全无氟换代MSV保鲜系列超节能冰箱数字节能和智能模糊控制变温技术冰箱变频冰箱技术变频节能新技术冰箱全频技术冰箱软冷冻技术变频冰霜复式四温区变频技术冰箱宇航绝热层材料变频技术冰箱钛光抗菌复式变频技术冰箱全方位智能集成VC保鲜变频冰箱引进德国技术…198819891990…1992…1995…198519841998…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198819891990…1992…1995…198519841998…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传统冰箱技术琴岛利勃海尔帅王子系列冰箱冷冻冷藏双开门冰箱双开门密封隔味抽屉式冰箱宽气候带冰箱组合式冰箱传统冰箱技术琴岛利勃海尔帅王子系列冰箱冷冻冷藏双开门冰箱双开门密封隔味抽屉式冰箱宽气候带冰箱组合式冰箱无霜无氟冰箱技术MSV无霜技术冰箱——琴岛-利勃海尔MSV系列全无氟换代MSV保鲜系列超节能冰箱数字节能和智能模糊控制变温技术冰箱无霜无氟冰箱技术MSV无霜技术冰箱——琴岛-利勃海尔MSV系列全无氟换代MSV保鲜系列超节能冰箱数字节能和智能模糊控制变温技术冰箱变频冰箱技术变频节能新技术冰箱全频技术冰箱软冷冻技术变频冰霜复式四温区变频技术冰箱宇航绝热层材料变频技术冰箱钛光抗菌复式变频技术冰箱全方位智能集成VC保鲜变频冰箱变频冰箱技术变频节能新技术冰箱全频技术冰箱软冷冻技术变频冰霜复式四温区变频技术冰箱宇航绝热层材料变频技术冰箱钛光抗菌复式变频技术冰箱全方位智能集成VC保鲜变频冰箱家,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赛艇制造商。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飞鹰公司力挫世界最优秀的德、美、意等国的5家公司,一举拿下比赛用艇的全部生产订单,成为独家供应商。相比早期的奉行以短期利益为驱动的非相关多元化和快速扩张策略,越来越多像瑞贝卡、飞鹰这样的企业已经倾向于选取特定的利基市场,通过紧跟行业领先企业,深入理解市场需求特征,把握技术演化的最新动态,通过二次创新做细、做精,进而做大、做强。这种“宁为鸡首,不作凤尾”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浙江的一些民营企业甚至已经悄然地杀入隐形冠军的发源地——德国,不断地收购在制造业细分领域有悠久历史和精良技术工艺的中小企业,通过网罗一批金发碧眼的小巨人充实自身实力,避免成为貌似强大而实则根基薄弱的“泥足巨人”。显然,盯准了利基市场的中小企业们在技术生命周期相对较长的产业中狡黠地找到了二次创新的用武之地。5.“后来居上”与“非线性打击”:彩电、手机行业的潮起与潮落技术生命周期的长与短意味了什么?技术范式的转变又意味了什么?客观地讲,当前的技术、市场环境给中国企业提供像海尔、飞鹰这样后来居上的机会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