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一)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共分两卷。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概况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四、写作背景:《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青年黑格尔派在言辞上非常激进,其哲学著作对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谓的斗争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越黑格尔,如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虚伪斗争和保守本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健康地展开。因此,揭露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论就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首要目的。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宣扬他们的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书中,他把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的最终结论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头等重要的人物。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德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的组织,开始宣传他们的思想观点。这些人自命为共产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学说叫做“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把德国的思辨哲学同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混杂在一起,以费尔巴哈的抽象人道主义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却主张小资产阶级所有制即一般的私有制,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妄图用爱的说教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种超阶级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承担者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而不是无产阶级,甚至同无产阶级毫无联系。《形态》的写作,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两个转变”。1844年,他们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1845年春,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既是批判费尔巴哈的纲要,也是他们新世界观的萌芽的第一个天才文件。1845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推进他们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理论的制定,并完成批判德国思辨哲学的工作,从1845年9月到1845年8月,他们共同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的著作。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来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他的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布•鲍威尔、施蒂纳等作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流派——“真正的社会主义”。在批判的过程中系统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的基本思想。“意识形态”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并无褒贬之意。但特拉西与当时的一批理论家都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并极力反对拿破仑建立君主专政政治,这激怒了拿破仑,拿破仑就以轻蔑的口吻称这批理论家为“意识形态家”。从此,“意识形态”就有了特殊的含义,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对“意识形态”作这样贬义的解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这部著作时是很流行的,他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18世纪末以后时代的特殊产物当时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以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为旗帜,取得了统治,而40年代的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工厂的工人只占15%,而且当大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争夺统治时,已经面临着无产阶级的严重威胁。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只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所谓的革命变革,他们接过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的理论,却将其与它所反映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关系割裂开来。黑格尔把它变为“绝对精神”,青年黑格尔派鼓吹自己超越了黑格尔,但实际上却只是抓住黑格尔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来反对整个黑格尔体系或反对别人抓住的其他方面,既没有跳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也没有改变问题的实质。“德意志意识形态”概括的是当时德国以思辨的方式使实在神秘化的哲学体系和观念形态,与“科学的世界观”相对立。本书主要贡献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五、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Ⅰ]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p5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思: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2、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3、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第6页)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的统一。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第7页)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P2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第8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的解放的错误观点“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P9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改变现实的客观存在、改变现实的社会制度。[Ⅱ]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不可能唯物主义地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P1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除了他的阶级局限性之外,从认识论来看,是他坚持消极直观反映论的必然结果,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P10-113.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因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4.阐述关于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的思想“‘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与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第13—14页)这表明,意识是内在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就是语言的内容。人们为了生活,就要生产,要生产就要交往,交往中就要有语言和思维,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由于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5.分析社会分工及其后果•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他们认为,由于社会分工和与之同时出现的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产生了所有制,因此“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P16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国家产生的关系。•他们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P16•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即产生了不同的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其他阶级实行统治,而采取一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