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四周测练习一一、选择题:(6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社稷:国家B.陈力就列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观察D.固而近于费费:季氏的封地,在今山东费县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D.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且在邦域之中矣B则修文德以来之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D既来之,则安之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6.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7.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主张。B.文章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C.文章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8.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B.唯利是图C.何以伐为D.是地利不如人和也9.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10.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弃甲曳兵而走1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1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反省B.不可,直.不百步耳直:只是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击鼓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C.弃甲曳兵而.走/人非生而.知之者D.斧斤以.时入山林/焉用亡郑以.陪邻1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阐述了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语势充沛,说理透彻,结构严谨。B.从文中看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就是:凶年移民、增加人口、不违农时、施行教化,使百姓有所养,知礼义。C.“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极为精当,一方面以梁王熟悉的事例设喻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又恰到好处地回答了梁王的疑问。D.结尾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了“仁政”的正确性,也照应了开头梁王所谓的“于国尽心”之说。17.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18.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⑤19.下列有关《诗经》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B.《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统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C.“风”和“骚”是《诗经》和《楚辞》的代称,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二、翻译句子:(30分)1.求!无乃尔是过与?(3分)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3分)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分)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5.既来之则安之。(3分)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分)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分)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分)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三、默写:(8分)1.《氓》中表现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的诗句是:,。,。2.《氓》中女主人公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安慰男子不要生气,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的诗句是:,。,。四、课外文言文阅读: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6分)①方②诸③犹④之⑤如⑥宜2.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6分)3.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5分)4.翻译这篇文章。(15分)语文必修四周测练习一答案1.答案:B解析:B项,“相”是“辅佐”的意思。2.答案:D解析:A项“于”,分别为介词“对”、“在”;B项“为”,前者为语气助词“呢”,后者为介词“替,给”;C项“以”,分别为介词“把”、“凭”;D项“之”,均为代词“他们”。3.答案:A解析:B项,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C项,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D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4.答案:C解析:A.过:责备。B.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5.答案:D解析:A项,助词,……的时候/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项,连词,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D项,连词,表并列。6.答案:B解析: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7.答案:D解析: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8.答案:D解析:“无乃尔是过与”是宾语前置句,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常式句。9.答案:A解析:A项,复指“尔”,用作代词。BCD项,代词,这10.答案:D11.答案:C12.答案:D13.答案:A14.答案:B15.答案:C16.答案:B17.答案:B18.C19.D20.A文言文阅读答案:1.①方,见方,方圆②诸,相当于“之乎”③犹,还④之,它,指文王之囿⑤如,如同⑥宜,合适、适宜2.(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2分)(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2分)“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2分)3.“阱”是捕兽的陷坑。(1分)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人于死地的陷阱。(3分)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1分)译文: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园70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嫌它小呢”齐宣王说:“我的园林方园才40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70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首都郊区有方园40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园40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