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姓名:汤易兵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王沛民20071201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作者:汤易兵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江平.孟辉.ZHANGJiang-ping.MENGHui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23(3)文章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结构及建设过程等方面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从硅谷、威尔士、新竹、中关村等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上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了在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合理发挥政府作用的启示.2.期刊论文赵金楼.王英照.刘志斌.ZhaoJinlou.WangYingzhao.LiuZhibin基于知识型政府与企业互动界面的区域创新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9,(8)文章在充分了解知识型政府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从知识型政府与企业的互动界面研究出发,探究不同互动界面下的知识流动特点及其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最终归纳出不同的区域创新模式,并辅以成功案例加以说明.最后提出基于知识型政府与企业互动界面下的相关区域创新策略.3.学位论文李虹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2004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区域化特征,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区域发展最为重要的能力因素.因此,各级区域政府如何发挥推动区域创新的主导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加速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该文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文以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为理论基础,以经济区域而非行政区划为讨论范围,从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入手,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其结构、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构成的因素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区域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模型、区域创新的内外动力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对京、津、沪、粤四地的创新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区域政府在经济体制的变革与转型、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权威的确立、政府职能与观念的转变等四个方面面临的挑战;政府既是区域创新的规划者,直接组织、推动、协调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又是区域创新的参与者,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主体的特征,且区域政府创新举措的明智和自觉是有限度的,其创新主体地位具有过渡性、暂行性特征;在制定创新战略,培育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网络,生产公共产品,完善创新环境等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等重要的结论,并对天津市目前科技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力求使该论文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意义.4.期刊论文周春彦.ZHOUChun-yan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目前在我国发挥区域优势,实现自主创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才能实现自主创新--包括实现自主创新的条件和模式是什么?关键是什么?自主创新与非自主创新的根本区别在哪里?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由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地区、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两个案例出发而得出的三螺旋理论,可能会给研究高技术区域创新带来灵感和启示.5.学位论文严红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与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研究2008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己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力量。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信息、知识等创新资源瞬息万变,区域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在迅速发生变化,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成为提高个体和整体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结成网络进行创新,已成为区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途径。区域创新网络由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结点以及这些结点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链组成,为知识、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的顺畅流动提供了一种介于层级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理想组织模式。区域创新网络以其特有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节约交易成本效应、创新效应、竞争优势效应、整合效应和时间效应,为创新行为主体之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种内生的、稳定的制度安排,非常有利于创新行为主体持续、自觉地交流与学习,实现区域创新效应的最大化。区域创新网络的健康运行与发展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与完善,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搭建创新主体联合平台,才能使区域的网络创新效应顺利发挥,才能有效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国内外成功的区域创新网络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美国硅谷创新网络、传统产业的代表—“第三意大利”创新网络、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代表—日本丰田创新网络、成功的科学园区代表—台湾新竹创新网络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武汉光谷创新网络,它们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式不同,但都是在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完善创新网络结点和培育区域创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应该吸取这些宝贵的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网络结点和关系链,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为创新网络提供支持环境。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架构主要是在解放后“一五”和“三线”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大力发展,目前虽然已经具备了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创新结点,这些结点之间的联系链条也已成雏形,但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具有计划色彩浓厚、要素配置不均和合作创新不足等特点,面临着区位条件较差、创新要素缺乏、集群发育不良、基础设施落后等制约因素和文化基础薄弱、制度约束乏力、体制障碍突出、协作机制缺失等发展难题。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成渝经济区加速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官、产、学、研、金互相促进、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网络。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包括创新结点和关系链的构建。创新结点的构建,包括建立政府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集群创新系统、科研创新系统、中介创新系统和金融创新系统等内容。其中,政府创新系统的构建,关键在于大力提高政府官员素质、大力提高政府机构素质、大力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努力建设廉洁型政府,提高政府的规制水平;优化企业创新系统,关键在于树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宽松环境,加强企业自主创新;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关键在于既要重视传统产业集群创新,也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还要加强现有产业集群内的产业整合,通过产业整合促进创新;科研创新系统包括大学创新系统和科研院所创新系统,提高大学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加强产学研联合;提高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化管理方式提高科研院所的运行效率,加强政府对非营利性科研院所的资金支持;构建中介创新系统,关键在于通过管理运行现代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中介网络信息化和人才队伍专业化等措施,完善中介机构体系,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完善金融创新系统,关键在于增强银行资金支持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创新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关系链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结点组成的官产学研金关系链。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网络关系链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关系链的构建,应该以产业集群为载体,通过政府与产业集群的关系链、政府与科研机构的关系链和产业集群与科研机构关系链的构建,形成政府、产业集群、科研机构等创新行为主体之间交流合作、协作创新的关系网络。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有效运行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支撑。因此,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搭建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为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提供重要的支持体系。加强区域制度创新,包括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和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两个方面;培育区域创新文化,需要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和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搭建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就是要搭建交通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科研网络平台和城市网络平台,为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物质载体。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是推进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任务,是在跨行政省区构建创新网络的新探索,是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建设区域创新网络的新尝试。因此,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政府协调,通过建立跨行政省市政府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中的协调作用;必须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整合成渝经济区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网络化,加速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建设;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改革财政、科技、文化等体制,加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创新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为辅助推动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6.期刊论文丁耀明试论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以沿海开放区域五城市为例-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6(4)地方政府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在转型期,沿海开放区域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制度的创新,通过对沿海开放区域大连、苏州、宁波、温州、厦门等五个城市的政府在区域创新中所起作用的比较,主要是指在公共产品供给、公共社会保障、产权的保护、对企业的服务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向市场化过渡.并提出地方政府的行政创新是下一轮深化体制改革的重点.7.期刊论文朱雪档.方存好.孟硕.ZHUXue-yi.FANGCun-hao.MENGShuo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政策选择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5)本文从研究区域技术创新各个环节中的市场失灵出发,致力于政府相关区域技术创新政策选择的研究.本文首先基于市场和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不同作用机制,提出了一个基于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区域技术创新理论模型.在这一模型框架下,进一步以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市场失灵的假定为基本的分析依据,并参照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以技术创新中的各个创新过程为分析对象,对各个技术创新环节中的市场失灵进行判断和分析,由此导出政府相应的政策工具选择.以此为依据,分析得出一个政府应对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失灵的政策框架.最后,本文结合深圳、无锡、宁波、东莞这四个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现有的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对本文分析得出的政策框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验证.8.学位论文陈艳四川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2008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己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力量。目前,区域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已成为提高个体和整体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对区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成功模式及其带来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创新体系的强烈兴趣。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环境的培育及创新政策的实施。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培育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途径。区域创新主体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他们为知识、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的顺畅流动提供了一种介于层级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理想组织模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健康运行与发展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与完善,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搭建创新主体联合平台,才能使区域的创新效应顺利发挥,才能有效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国内外成功的区域创新模式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美国硅谷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