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1古代咏史咏物诗阅读鉴赏专题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咏史、咏物诗的回顾,掌握咏史、咏物诗的相关知识。2、运用相关知识,对其他咏史、咏物诗进行鉴赏。教学重点:通过对已学过咏史、咏物诗的回顾,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对其他同类诗进行鉴赏。一、咏史诗概述(一)概念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二)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2(2)描写对象与表达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爱国情怀,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细柳营、后庭花(4)表现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5)语言:含蓄蕴藉(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怀古伤今,感伤兴衰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首凭吊六朝古都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2.理性反思,启迪世人。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3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3.怀人伤己,关照自我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4(四)、常用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2、虚实相生、借古讽今。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况。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淫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53、对比。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用台城曾经的繁华与眼前的野草丛生形成鲜明对比,感叹朝代兴衰更替之感。4、拟人。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曾经繁荣兴茂的六朝古都,如今破败荒芜,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诗人把柳当作人来看,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5、用典。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阕用孙仲谋、寄奴这些京口历史人物建立丰功伟绩来对比自己,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下阕用佛狸祠这个典故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衰的伤感便抒发出来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这两个典故借古讽今,最后用廉颇这一典故表明自己与其同病相怜,仍不忘为国效力。《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6常用典故:投笔、长城、楼兰、折腰、化碧、五柳、东篱、劳歌、阳关、后庭花、杨柳曲、行路难等。(五)、鉴赏咏史怀古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可从相似点或从相反方向来找;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和有关人物,理解典故的含义;要领悟区分感情态度,或仰慕颂扬、或批判嘲讽、或同情怜惜等等;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也有作正反对比等。二、学习《题乌江亭》(杜牧)1、知人论世杜牧,字牧之,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七绝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诗风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2、基本解读此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7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同时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杜牧咏史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的特点。三、链接考试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同写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前者一方面是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8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第一首诗通过写唐明皇不顾百姓死活运送荔枝只为博妃子一笑的历史事件,谴责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使人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参考答案: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9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咏物诗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二、咏物诗的特点:1、从描写对象上看,咏物诗中往往只有一个主体对象,并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2、从表达手法上来说,常常采用象征或以物喻人的方式。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一)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101、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2、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主备:肖月审核:张锦娴日期:2012-12-2011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高蟾:晚唐河朔人。本为寒士,屡试不第。本诗是他再次落第后写给高侍郎的。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芙蓉:荷花。前两句说,碧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