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边界与心理健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授课者:谭贵星•你有非常好的朋友吗?•你和你好朋友能好到什么程度?•你喜欢你的好朋友跟你无时无刻在一起,分享一切东西,彼此之间毫无距离吗?你与你的情人无话不谈吗?与你妻子呢?两个人如同一人吗?与子女相处,你是否想主宰他的一切?概念(1)先说一个可以觉察的概念——人际距离四种距离:亲密距离0—45厘米父子夫妻恋人个人距离45—120厘米朋友同事社交距离1.20—2.10米;1.20—3.60米前者是非正式交往谈判和商业接待后者是正式的公务性接触公众距离3.60—7.60米佰生人或正规场合•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的接触还是有的。)•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概念(2)心理边界与人际距离不是一个概念,但有联系。人际距离可用远近介定,心理边界用清晰描述。心理边界看不着,却可感觉得到,它是指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这种界限用以区别自我、保护自尊。人的心理边界有远近之别。有的人边界意识很强,稍一靠近就会招致攻击;有的人很淡,或者喜欢别人靠近。其根源幼年,与自尊水平相关。概念(3)心理边界包涵自我存在所需要的空间、时间、自我意志、自我责任、个人主权、情感距离、物理距离等。所以既有物理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还有责任的问题。自我的存在就意味着心理边界的存在。心理边界的产生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心理边界的形成和确立过程。在生命初期婴儿与母亲处于共生状态,此时的婴儿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没有心理边界,所谓“二合一状态”,不分你我,婴儿的所有一切都依赖母亲去完成。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开始觉察到另一个人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自己原来是独立的个体。这个认识便是分离的开始,也是建立心理边界的开始。之后慢慢独立亦即心理边界逐渐形成。这种过程分四步:母性分裂、想像分裂、自体分裂和认同分裂。心理边界的形态正常边界边界不清(边界吞噬)边界僵硬正常僵硬正常边界与个性、习俗、文化相关佰生人谈天气、球赛、时事,无肢体动作同事、领导经历、家庭,帮助有度朋友谈成长、感受、情绪,可以帮很多,爱人几乎无话不谈边界的防守人与人之间心理边界象国与国之间边界一样:不断变化,想靠近则想办法。守边界与守国界一样,第一次不能让人随便进入。近年我国的南沙群岛问题取绰号强国总想侵入别国,人也喜欢越界。不要轻易打开国门,心理边界要坚守。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轻易开门,将自己的秘密、隐私告诉别人可招致麻烦。不要和佰生人说话!心理学家叔本华他把人类相处描述成两个豪猪:为免于冻僵而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随而又被彼此身上的毛刺扎痛而各自分开。最终的距离是既可取暖又能耐受扎痛的距离。同学朋友之间同学朋友间相处,需保持一定的心理边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帮助、同情、欣赏。为此,有的人会毫无保留地向他人敞开心扉,甚至不惜兜出自己的隐私;有的人在与朋友相处中自认为很讲义气,你可以随便花我的钱,我可以随便拿你的东西,亲密得像一个人似的,彼此间不设防,没有秘密、没有隐私、没有心理屏障,如此亲密的关系往往都是短暂的,到头来因太多的扯不清而心存芥蒂。有句古话说得好:“亲兄弟,明算账”,不论彼此之间的利益有没有重叠,任何关系都要把握好“度”,才能保长久不衰。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间关系恶化,反目成仇,往往都是心理“越位”惹的祸。异常心理边界边界不清(边界吞噬)夫妻、子女、同事边界僵硬僵硬边界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是有一方强行侵入另一方的边界,主宰或扰乱对方的心理自主;另一方也被动地接受了这种入侵,慢慢地其自主性减弱,或者不知边界概念也去进入别人的心理领地而遭挫败。案例1有一位女老师,老公电话多,她走到哪电话追到哪。生活渗透很深,小事要汇报,人到了哪里,吃什么等等都要询问。每次到外地,一天几个电话,说的是在哪吃饭,正在做什么,如果不这么做,双方内心不安。现在其女儿也学到了这种生活模式,一周要与父母通好几次电话。并非其感情好——夫妇经常吵架、打架。女老师一直不敢外出学习开会,也不敢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因为这样脱离了其丈夫的视线,偶尔外出如果不按时回家就会遭到丈夫的责骂甚至挨打。这家人心理边界不清,相互越位,捆绑很紧,没有个人空间,相互离开了就不安全。后来这位老师挨揍也无怨言,她已被丈夫教化成同类了——她也去侵入女儿的边界。(过份渗透,没了独立空间,双方感觉束缚太多。累!)案例2有位婆婆对媳妇格外好,媳妇拖地她要媳妇放下,她来;媳妇洗衣她赶忙抢着洗;媳妇想吃土鸡,她立即做好看着媳妇吃等……这个媳妇很感动,但也感到不自在,没了自我,似乎这不是她的家。这其实是过份侵入媳妇的心理边界,主宰孩子心灵自由。这个媳妇后来想逃离这个家。(强行侵入他人空间,使人无处退让。窒息!)案例3有的人心理边界受到侵犯却又不敢说“不”。譬如,有一母亲控制欲很强,对其女儿很是溺爱,将全部心血投注到女儿身上,事无巨细全为女儿考虑好。女儿从小很听母亲的话,虽然有些不悦母亲的安排、摆布,但从敢流露。长大后,与人相处也是处处忍让,虽内心不悦,但从不说“不”。慢慢别人就老欺负她——开过份的玩笑、帮她作决定、错事都归她。(疆土不守,任人践踏。愤怒,退缩。)例4中新网4月19日电近日,发生在上海浦东机场的留学生刺母案件,惊动了海内外留学生家庭。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因为母亲表示无法供其继续留学,用水果刀对前去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然而,被刺重伤的汪母却尽量为其子开脱……汪母对汪某的教育可谓呕心沥血,据称,汪某在日本读书5年,没有打工,生活费、学费完全靠家庭负担,每年约开销30至40万元人民币,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甚至令汪家到了举债的地步……分析在中国式注重亲情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父母很难与子女很好地分离,自我心理边界经常是模糊不清,比如虽然孩子长大了,生活学习完全可以独立了,但是父母仍然担心孩子做不好、学不好、生活不好,于是过度地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包办饮食起居,监管学习,甚至规划孩子的未来,以为这样做便是对孩子负责,便是母爱或父爱的表达……父母心理边界模糊,随意突破心理界限,闯入孩子的私人空间,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粗暴干涉孩子。事实上,孩子在被照顾、被学习、被管理、被规划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体会到爱,反而有强烈的束缚感和压力感,从而产生怨恨情绪,并随之创造出各种方式来对抗。“刺母”、“说谎”、“不学习”等就是心理反抗的最好诠释。•我们经常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很善良地侵入孩子的边界,指手画脚地“保护”、“疼爱”、“教育”、“规划”孩子,但同时孩子的心理边界感也在父母的呵护和干涉中步步缺失,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以至于长大成人后,心理上仍然怀有强烈的儿童期对母亲的依赖感。当他们在面临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问题时,不会理性和智慧地去解决处理,而是习惯于发泄情绪,使用儿童向父母撒娇的方式来应对,甚或走向极端——使用暴力。•积极的建议: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而应积极鼓励孩子自理自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孩子的不足;与孩子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和生活距离,让孩子健康成长。•事实一再证明,好孩子不是被管教出来的,而是被尊重出来的;不是被保护出来的,而是在挫折中成熟的;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自我成长起来的。•健康的人生、健康的人际关系少不了清晰而稳定的心理边界。生活中的边界不清家庭边界紊乱: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父母强行获取儿子与媳妇的关系、干儿子家庭经济、情感等。(女儿也同)朋友心理边界不清:朋友胜兄弟边界僵硬与他人和群体的边界过于清楚,以至于到了边界僵硬的程度。这种人过于固执,听不进他人意见;过分坚持也许不必要坚持的原则;拒绝一切人情世故;轻视情感,过于理情。自我边界僵硬是一种画地为牢式的自我限定。他们会因此丧失必要的人际支持,以及失去在更大的人际平台上发展自己的可能性。边界僵硬者与人保持一定距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请我吃一顿饭,我立即请你吃一顿。……象一潭清水,远离尘世,孤独,无趣。如果是不安全感很强的僵硬者:别人一靠近就敏感起来,甚至攻击。问:这几天哪去?答:管你么子事?这种人不会轻易向人求助,不暴露自己。难得有知己。总结既有个人独立的空间,也有与人相交的地带;能够奈得住寂寞,也有知心的朋友;既帮助别人,也接受别人的帮助;既亲近子女,也让子女独立。根据不同个性把握相交心理边界,根据情感深浅把握心理边界,根据长幼尊卑把握心理边界。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