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调研区劳动就业情况汇报材料201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秦都区就业工作情况汇报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政府(2011年3月17日)近年来,我区的就业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就业这一主线,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中心,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强化就业服务,统筹安排,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取得了较好成绩,保持了就业大局基本稳定。2006—2008年,我区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县区。2010年,我区被省政府评为全省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县区。《陕西日报》、《咸阳日报》、咸阳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我区就业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工作做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一是区委区政府连续两年将就业工作作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首。同时,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总召集人,区财政、人社、民政、教育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并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2安排部署相应的工作措施,形成就业工作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每年3月份召开全区就业工作会议,区政府与各街道办事处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就业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街道办,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办法,纳入全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三是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各镇办工作,并及时将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通报,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通过以上措施,在全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就业工作格局,把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完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一是以贯彻《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为主线,积极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先后制定了《秦都区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秦都区关于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人社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如培训普惠制,将原来只限于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享受的培训补贴政策,扩大到全区16—50周岁、有就业愿望的各类就业人群。对于创业,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扶持政策的执行范围,放宽了创业经营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扩大了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和适用主体。二是在制定我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把就业增长和就业稳定作为政绩考核指标,确定了比较充分就业的基本目标,特别是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3移就业规模,推动劳务品牌化建设。(三)实施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岗位。一是广泛宣传就业援助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专栏、简报、网络媒体等形式加大对就业援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并印制各类宣传单,将群众关心的政策法规、扶持政策下发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手中,使每一位援助对象都能够了解到具体援助内容和相关政策。二是认真做好就业援助对象调查摸底工作。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设定为就业援助对象,帮助其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认定,并对登记的就业援助人员进行入户走访,了解他们面临的具体困难和就业需求,制定援助计划并提供相应的岗位,积极帮助他们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三是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活动期间,开发足够的公益性岗位,突出做好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重点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对自主创业的,及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性跟进扶持;对残疾人群体就业,给予更加有针对性的关怀和帮助。对一时就业岗位解决不了的,实行登记造册,确保每一位未就业的援助对象都能够得到至少一次职业指导、两次职业介绍服务,力争短期内安排上岗就业。四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围绕城镇化建设和社区建设,积极开发卫生保洁、环境绿化、社区保安、城市管理、交通协管、劳动保障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在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4中,从招聘、报名、笔试、面试、公示到聘用每个环节都向社会实行全公开,工资以存折实名制发放。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公益岗位录用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登记,在基层劳动保障所站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档案,人社局建立了资料完备、档案清晰的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聘用、新增、补缺、变更,严格执行审核程序,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者给予辞退。2008年以来,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1096个,安置到公益性岗位上的就业困难人员已达885人。(四)强化就业服务,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作用,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从2003年6月份起,我区每周日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每月的第一个周日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并对参会的个人和用人单位完全实行免费服务。同时,还将人才市场常设在区政务大厅,为毕业生提供无偿的就业服务,包括免费进行求职登记,免费查询招聘信息和发布求职信息,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2008年以来,已累计举办人才交流会132次,其中大型交流会32次,吸引包括外地企业、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用人单位3963家次,提供岗位64237个,进场求职约74500人次,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38612人次,直接成功就业4150人。二是公开优先招聘高校高校毕业生。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补充人员时,打破过去那种指令性分配的旧体制,推行“考试选拔、公平竞争、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新制度和新办法。2008年,5通过公开考试,为区内农村中小学选拔了60名教师;2007年、2008、2009年,先后三次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录了256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充实到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公开招考的实行,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了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造就了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三是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活动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目前,摩美得制药公司、陕西服装学院、陕西君寿堂制药公司等10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均成为我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先后参与就业见习的毕业生达到了201人,75%以上的见习毕业生在见习期满留在了见习单位继续工作。四是加强和完善人事代理。我区现在的人事代理服务已由以前只提供档案管理、档案工资调整简单业务,发展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审报、出国(境)政审、出具婚姻证明、审领计生卡、协办养老保险、户口落放、党组关系接转等,人事代理的内容达到20余项,初步满足了高校毕业生对人事代理的基本要求,使毕业生可以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中去。目前,我区的人事代理总数达到4776人。(五)多方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再就业。一是发展工业推进再就业。我们把推进工业化进程与推进再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工业总量扩大就业容量。紧密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省、市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一批重点项目。2008以来,我区完成了西电工业园、子午轮胎、汽车产业工业园等20个重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二是结合公有企业改制,大力扶6持和引导民营企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营销,形成产业链,尽可能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三是围绕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品牌优势,扩大基地规模,吸纳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四是开辟就业场所推进再就业。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再就业场所,如在城区相继建成了义乌小商品批发商城、再就业市场、新嘉惠商业区等专业街区,创造了近3000个就业岗位,集中解决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五是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再就业。加强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重点开发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商品递送、维护修理、车辆看管等服务项目,每年新开辟社区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2008年以来,我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5632人次,帮助8464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5614名“4050”人员顺利实现了再就业。(六)不断扩大规模,劳务经济迅猛发展。我们一直把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强区的战略措施来抓,认真执行“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每年春节前后,我们结合“科技之春宣传月”和“春风行动”等活动,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以“进城去务工,生活大变样”为主题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活动,并会同文体局,联系相关群众文艺团体编排了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反映以劳务输出为题材的文艺小品,结合有奖知识问答,在辖区的各镇办的村组和农村集贸市场巡回宣传7劳务输出政策,鼓励群众外出务工。同时还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节的时机,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现身说法巡回演讲。各基层劳动保障机构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在主要街道、集贸市场、人群密集地段悬挂宣传横幅、散发宣传卡、设立宣传点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优惠政策和务工常识。二是强化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我们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组织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定期举办汽车修理、电气焊、计算机、电子技术、保安专业等培训班,对有外出务工意向的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务工常识和法律知识培训,培训后输出成功率达96%以上,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层次。三是简化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在劳务输出管理中,我们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条龙”服务,积极为务工人员免费办理各类务工证件,并在每次组织输出时,做到了专人组织,专人护送,确保了务工人员的安全;同时还采取了电话回访、定期入户回访,边宣传边回访等多种方法加强劳务输出跟踪服务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目前,全区稳定在外务工人员4.5万人,转移就业规模达到了7.2万人,每年劳务创收6.2亿元。我区已基本形成了长中短结合、遍及各行业有独具特色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格局。(七)科学合理谋划,建立长效机制。我们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合理谋划、着眼长远,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8完善就业推进机制。将就业工作纳入我区十二五”规划,明确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层层分解任务,严格抓好落实。充分发挥就业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劳动保障、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间的协作,进一步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创造有利于充分就业的外部环境。二是动态掌握辖区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先后开展了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转移就业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困难群体就业情况等大型调查活动。大量翔实的资料,为省、市制定就业各项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三是加快网络建设。为了实现信息互通和信息共享,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我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配备了67套信息网络专用设备,实现就业信息市县乡村四级互通互联。同时,密切与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省内外劳务输入大市的联系,广泛收集空岗信息,建立就业服务信息联动共享机制。四是实施培训促就业工程。以全区12所职业技术院校和5家区级定点技能培训机构为平台,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根据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不同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计划,严格培训程序、落实培训成果、指导培训机构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2008年以来,组织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3.35万人,其中,劳动预备制培训12530,再就业培训5860人,创业培训1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3910人。五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了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9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并充实小额担保贷款基金,逐步扩大发放范围,将发放对象从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其它城镇失业人员。贷款额度从原来的2万元提高到8万元,激发了更多人的创业热情,一大批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涌现出魏兴等15名创业明星。六是建立了就业服务机制。区人社局和基层劳动保障所站积极开展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