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话题六:结构》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话题六:结构结构的概念•结构是一个“容器”•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长河之水的一个“容器”。比如《牲畜林》,德军扫荡和游击战争,可写之事很多,在一个短篇小说的篇幅里,只可能选择一部分来写。选择哪一部分?一个结构,就决定了所选择的这一部分,以及所选材料彼此之间的关系、位置。•小说家在写作前,必须找到一种自己对生活的见闻、理解、感悟与量身定做的结构模式——切入点及连接生活片段的方式。在《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就是结构的要点,小说要写的是西班牙内战,要揭露法西斯叛军的暴行,要表达作者的人道主义忧思,但是它不可能铺开来写、面面俱到,于是桥边这个老人,就成为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强,都能在他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为了找到合适的小说结构,构思者往往会花费很大精力。甚至为之寝食难安。当灵感终于降临于这个勤奋思考、求索不倦的人,其狂喜之情则难以言喻。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储存本身就有选择性,种种经验和感觉就像碎片一样在意识的大海里漂浮。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作家常常是以自己多年以前的经历为写作素材,因为这些素材已经被充分发酵,可以较为自然地形成一些好的结构。很多时候,需要有一个恰当的触发点,来激活小说家头脑中的记忆碎片,使之在顷刻之间高速旋转,在旋转之中形成一个完美的结构。司汤达《红与黑》•《红与黑》的创作冲动来源于一桩情杀案。1827年12月的《司法公报》刊登了贝尔德事件,讲述了神学院学生安托尼·贝尔德担任家庭教师时,同他的女主人秘密相爱,最后在妒忌和绝望的冲动下竟向她开了两枪。司汤达根据这一案件并参考其他有关的社会新闻,写成了这部反映法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上层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的著作。•初看上去,他好像是对时代生活的快速反映,但实际上,这部书熔炼了作者自1815年拿破仑帝国彻底覆灭以来对法国社会生活的丰富体验,但这些体验就像河里的水,若没有一个容器,是没法装载的。神学院学生的情杀案给了他一个绝妙的“容器”:像于连那样有天赋、受过教育的下层青年,在昨天可以通过红军服建功立业,改变人生,在今天只能借助黑教袍向上爬,因而他的欲望必然在压抑中被扭曲,而这种扭曲,一下子就把作家对时代变迁的万千感慨容纳于内,又何愁各种丰富的经验细节与大胆想像不随之而来?•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过的。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那是法国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1799年,他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从1806年到1814年,司汤达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的共和派的观点更加坚定,更加憎恶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与教会的黑暗统治。因此,以后他脱下戎装,投身于文学创作时,他的批判的笔锋总是指向贵族和教会,便不奇怪了。长与短,巧与拙•博尔赫斯在评论霍桑时曾经说,巧妙的布局,能产生优秀的短篇小说,但不能产生优秀的长篇小说。•其实,长篇小说同样需要借助结构艺术。•比如巴尔扎克的名作《高老头》•巴尔扎克《高老头》•1.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抛弃•2.穷大学生拉斯蒂涅向上爬的故事•3.鲍赛昂夫人年老色衰爱情失意的故事•4.逃犯伏脱冷的故事•5.医生皮安训的故事•头绪看似纷繁,实则主次分明、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品以叙述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高老头钱财遭抛弃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涅为中心人物,通过他的活动穿针引线,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系起来,将贵族沙龙与资产者客厅连结起来。随着高老头之谜在拉斯蒂涅眼前展现、解开,情节步步推向高潮。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弃、高老头惨死,拉斯蒂涅都是目睹者、见证人。社会的丑恶证实了他接受的反面教育,高老头埋葬之日,也是拉斯蒂涅的青年时代结束之时。•拉斯蒂涅这个人物及其所串连的故事,就成为整部小说最适合的“容器”。•把一部长篇小说捏合在一起的,可能是人物、事件等显性因素,也可能是情绪、记忆等隐性关联。前者如《高老头》,后者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也有的是兼而有之,如《九三年》。•它总体上也是按照情节时间的推进来写,但它的故事头绪众多,经常在不同的场景之中穿插,特别是小说的开头,有意先写一个平民母亲和一小队士兵作为序幕,先写反方──从叛军头子搭乘英国军舰从海外偷偷返回法国组织叛乱写起,而且写得极具英雄主义气息。究其原因,作者不是要简单地描述一场历史上的叛乱,而是带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超越阶级立场、国家立场的人道主义追问。这种情怀也和情节一起,成为小说的结构因素,把各种人物和事件纽结在一起。所以,它在叙述上的安排和切换,才会显得既独特又自然。•“长篇小说总是要有一副足以从头到脚支撑着它的骨架……正如骨架绝不是人成年时强行安装进人的躯体里,而是同人的躯体的所有部位一起成长的。”•——意阿·莫拉维亚•当结构一开始在小说家头脑中浮现的时候,它很可能还只是一个粗略的轮廓,需要在动笔之后使之愈渐圆满。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布局阶段从没想过让安娜去卧轨自杀,可是到了后来她却仿佛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但无论如何改变,对结构的思考是作家在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局部做出的改变,必须考虑到全局,与其他部分相协调。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作家在修改一个部分之后,不得不重写全书或者全篇的原因了。结构的“常”与“变”•1.结构的构成•结构可以把情节作为它的支撑力量,也可以不依赖情节,而通过情绪、人物性格乃至叙述方式等因素本身所具有的张力来支撑它。•即便是前一种情况,情节也不等于结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情节上设置各式危机,把结构这只“容器”尽量打造得曲折有致,但同时,也是用一条“误会”的项链串起了小人物的虚荣、底层生活的艰辛、贵族的奢华、岁月的沧桑,以及作者的许多感慨和情绪。“项链”是一个关键线索,成为一个精巧结构的出发点,使故事摇曳生姿而又不枝不蔓。•除了情节,小说中还有诸多因素可以作为结构的支撑力量。•《半张纸》就是将一张记录电话的小纸片这一“物象”的张力发挥到极致;•在《安东诺夫卡苹果》中,作者依靠浓郁的情感氛围把看似散漫的文字连缀起来。•《清兵卫与葫芦》中,除了情节,清兵卫的性格特点也是重要的结构力量,倘若他不是几乎略带偏执地喜欢葫芦,小说中的情节、场景也就无由发生。•2.层层推进•古典小说常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即使是在规模较大的小说中,线索以种种方式排列组合,就出现了一系列具体的结构方式:双拱式、钟漏式、扇形式、网状式、双环式、复调式,等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是典型的“双拱式”结构,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与沃伦斯基,另一条是列文与吉娣。两条线索似乎各走各的,从不交叉,但实际上,作者是将它们相互对比,在对比之中寄托自己的许多想法。•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一系列手法:反复、同语反复、心理对照、延缓、重复叙事……•而所有这些手法,都在于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因为小说不能总是平缓地前进,否则就将使读者产生阅读的疲劳。它必须让读者不时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使他们由平静而转入紧张。文艺评论家和部长︻波兰︼格罗津斯卡“你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部长摇了摇头。“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部长摇头。“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部长摇头。“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别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部长摇头。“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部长又摇头。“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部长摇摇头说:•这篇小说延迟了几次?有什么作用?•五次。让评论家得以充分表演。其见风使舵的谄媚形象跃然纸上。•3.生活的横断面•从欣赏心理来看,层层推进的小说,会产生一种耐久而强大的吸引力而使读者欲罢不能,同时,有一种阅读的稳定感。•层层推进的结构是选取生活长河的一部分讲个故事,但生活却未必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故事,未必有故事之间的连贯性。•于是就有了另一类写法:切开生活的横断面。•《半张纸》是小开口深掘进,着眼点不在于这个开口,而在于它投射出来的生活记忆;•《桥边的老人》也是切开生活的横截面,而且这个开口本身已经很有说头。这个截面像一幅小小的速写画,生动、清晰,但它又无非是一个截面而已,至于主人公以前经历过些什么,以后会发生什么,一概留给读者去想像。根据这个截面已经提供的信息,读者虽然不能尽知前前后后的事情,但也能影影绰绰料想到许多背后的故事。••还有一些小说,连横截面的结构也觉得拘束,干脆把生活本身的发展顺序完全打乱,来回往复,自由跳转,在生活长河的一个个点与面之间舞蹈。•4.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现代小说的结构常常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心灵的特点是一派纷乱。•著名作品有爱尔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国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墙上的斑点》,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