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区域创新系统自主创新行为研究姓名:魏久檗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糜仲春20080401区域创新系统自主创新行为研究作者:魏久檗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赵毓婷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研究2008区域作为地方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载体,其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区域创新系统的情况对于各地区的发展和经济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实践意义。而区域内的地方政府行为机制对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系统,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个性化的区域经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准确定位地方政府行为机制是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与其它主体进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进而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定位。在明确定位后,给出针对性的地方政府行为机制,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行为机制进行论证;结合这些行为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提出优化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的对策,使这些行为机制更加完善,从而达到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而使区域经济跨步前行的目的。本文提出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机制为:1、环境创新行为机制;2、制度创新行为机制;3、联盟创新行为机制。这三个地方政府行为机制存在的问题为:1、区域创新环境机制意识的迟滞;2、地方政府行为机制利益取向的变异;3、地方政府政策法规倾向性偏离;4、地方政府信用行为机制缺失。针对以上四个问题提出优化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的对策,包括:生态足迹考核政策、有效运用金融手段、重建诚信环境;调整现代创新产权法规、促进区域创新资本的扩散政策、完善公正、规范、监督区域创新环境的政策;发展区域“官产学研资介”创新联盟、积极建设区域创新的联盟、促进区域资源整合联盟。2.期刊论文程石磊.王能民.汪应洛.CHENGShi-lei.WANGNeng-min.WANGYing-luo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企业创新决策模型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2)企业作为区域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行为决策会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行为及区域的持续发展.企业创新决策与企业所处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特性密切相关,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特性的构成因素(区域创新环境包括区域创新文化、中介组织、所处空间位置、人口结构、信息资源和区域交流网络,企业特性包括企业核心产业类型、年龄、所有制、规模和企业在区域所处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企业创新决策模型,通过数据介绍如何应用模型帮助特定区域中的创新型企业进行产业决策.3.学位论文陈守明企业簇群技术创新研究2003对企业簇群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其中的技术创新行为与论证簇群组织对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性.本研究是对企业簇群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结构化的初步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企业簇群促进技术创新的因素:与客户和其他相关实体的面对面沟通有助于簇群中的企业认识创新机会;簇群企业可以较为便利地吸收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参与创新过程,从而获得快速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簇群中的竞争压力比较能够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簇群内知识外部性促进了知识学习和共享,促进区内企业的协同创新.2、企业簇群不仅是一种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平台,而且是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仅关注簇群企业具有个体特征的自发性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考察创新的有序集成.3、企业簇群是适合中小企业创新的组织形式,因为它使得中小企业在创新行为优势的基础上又能获得创新的资源优势.4、簇群内创新管理的核心是界面管理,这是簇群柔性专业化的特征决定的.5、企业簇群是地方政府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政府在营造企业创新文化、引进创新源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4.学位论文沈宇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研究——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的视角200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速和推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构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重要内容。创新系统理论由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构成。它以知识和信息经济为背景,把创新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而非线性的过程,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政策在激励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创新系统理论成为创新研究的前沿。br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和政府农业技术创新供给政策激励上,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和创新环境激励政策研究不足。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关注微观主体的采纳行为研究,而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由于把环境和生态变量纳入农业技术创新函数而引起的农业技术创新本质、内涵改变,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新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问题研究不足。针对这种现状,文章结合知识和信息经济这一时代背景,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化和系统的观点和视角,分析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激励体系,以弥补目前相应研究的不足。br 本文以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什么(内涵界定)→怎么样(经济学分析)→如何做(国外借鉴)→应该如何做(现状和改进措施或对策)的研究思路,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数理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历史和对比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进行研究。全文分三大部分、共八章。br 第一部分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激励的基本理论框架构建部分。由导言、创新系统理论综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激励三个章节构成,解释了“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通过重点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界定、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相异性分析,指出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进而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理论渊源和最新进展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农业技术创新中激励政策的演变机理和对我国1949-2005年之间的农业技术供需状况阶段变化分析,说明需求激励政策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问题分析,提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资源和环境外部性问题、知识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技术路径依赖问题、创新体制障碍问题和能力不对称问题。br 第二部分为欧美国家经验、比较和借鉴部分,回答了“如何做”的问题,就欧盟和美国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由于环境和生态变量引入而引起的以上五个问题采取那些对应的政策和制度进行了分析,并对两区域的政策经验进行对比,提出当前制约我国环境友好农业技术需求的主要政策:化肥产业政策、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绿色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产业组织政策。br 第三部分由四个章节构成,解释了“应该如何做”的问题。br 第五章首先对我国化肥当前供需状况新的变动和特征以及化肥产业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进而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化肥限价、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对于农业生产者的技术采纳行为,化肥替代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行为、化肥企业自身的创新行为和化肥替代品的创新作用机理进行经济学分析和模型构建。提出制定和实施以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为目标的化肥产业政策,通过取消化肥限价和优惠政策来激励化肥替代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化肥企业的技术研发;明确化肥企业定位,构建化肥产业创新系统;发挥WTO“黄箱”和“绿箱”政策的作用,通过向农户直补,激励农户技术需求的政策建议。br 第六章主要通过对“波特假说”的理论解释和证明阐明严格的环境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农业环境管制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在对我国目前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和国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具有实现“波特假说”的跳跃式发展,实现“创新补偿”和获取“先动优势”潜在机会,提出了构建农业环境政策、农业发展政策与农业技术政策整合的区域创新机制和农业环境管制的建议。br 第七章在对绿色农业产业政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绿色农业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绿色农业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以及我国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现状,提出依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以创新导向的绿色农业产业政策体系,根据区域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阶段和自标市场细分,采取不同的政策策略,构建绿色农业产业补偿机制,发挥声誉模型的内在约束功能,教育和培训对绿色农业产业生产者的甄别功能。br 第八章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演变的机理和农业组织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对我国目前在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和研究的争议问题:组织化发展缓慢问题,产权问题、“一股”和“数股”独大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文章指出农业产业组织化是一把双刃剑,即可能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可能成为阻力,因此所有争议问题都应置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考虑。同时强调了把大学、科研院所、农业协会等合作构建的松散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向紧密型、实体化发展。br 本文以创新系统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从创新系统理论的视角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在研究视角上具有创新性。本文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理论进展进行疏理,构建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基本理论框架或政策体系。对欧美国家的经验进行了经验对比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对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研究的不足,在研究的内容和相关问题的认识上获得一定的突破。对我国的化肥产业政策、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绿色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相应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有借鉴意义的对策建议,达到了一定的研究目标。br 本文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研究课题比较新,相关的可借鉴的国内的资料相对较少,探索性和尝试性分析较多,更多注重了理论和数理经济学方法的分析,和国内问题的整合分析,缺乏实证案例和数据配合。在分析中强调需求激励和环境激励,因此在相关问题上回避了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供给激励政策的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致力于创新系统的整个系统的激励政策研究和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系统构建问题。5.期刊论文周柏翔.丁永波.凌丹区域创新系统综合评价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6,(7)区域创新系统是具有多个创新主体和交互网络结构并进行创新行为的复杂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为此,文章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运用熵理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对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文章重点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熵增原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模型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熵值评估法,并以长春区域创新系统为例,对其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为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6.学位论文陈莞大都市圈创新系统要素配置研究2009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回顾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强国计划的战略重点,实践与理论也都在寻找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模式。在部署一个国家创新活动的具体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将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选择在怎样的支撑体系中进行创新?二是支撑体系中的要素应该如何配置?城市系统有利于创新,区域系统有利于创新,这两个已经被理论与实践所证明有效的创新系统促使我们提出第三个概念: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现实活动也已揭示,大都市圈的空间层级结构有利于其中的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借助产业结构升级而转移,实现技术与知识在大都市圈范围内逐级流动,从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大都市圈已经成为了一种高效运行的创新系统。然而,目前中国初具规模的几大都市圈创新能力均落后于国际著名的大都市圈,其原因主要是创新要素缺乏有效的配置模式。因此本研究以“大都市圈创新系统”为主题,拟解决以下问题:①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的空间结构如何?②在大都市圈层级结构中,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形式如何?③大都市圈创新系统运行规则如何?④系统内哪些可控制参数是影响创新产出的关键要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