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重大史实政治外交(1)新中国成立、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共同纲领》、五四宪法(2)三大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经济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文化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双百”方针、移风易俗时段特征过渡时期是指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新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完成了对私有制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科技、教育、文艺等各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20年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年)重大史实政治外交(1)中共八大、反右运动、阶级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破坏(2)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经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困难、“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经济破坏、邓小平整顿科教文化“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样板戏”、“上山下乡”选修毛泽东时段特征1.1956~1966年这十年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指导上有过严重失误,但有错有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十年,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但是这些错误还没有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2.1966~1976年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经济上:“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技上: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两弹一星”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外交上:对外关系获得重大突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1978年至今)重大史实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构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结盟运动、上海合作组织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科教文化真理标准讨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恢复高考,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科教兴国、载人航天、互联网选修邓小平时段特征1.政治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重建和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相互隔绝状态。中国一方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经济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并实行对外开放,逐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3.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4.文化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隐性线索1.经济政策变化: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巩固、调整、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邓小平全面整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外交政策的变化:“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三个世界——不结盟政策3.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中外联系1.中国与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中国与关贸总协定——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签字国3.中国与世贸组织——中国是世贸组织成员国4.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5.中苏联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与中国一五计划——中苏关系恶化——上海合作组织第1招非选择题得高分的基本答题原则——循顺序·按要求·看分值·规范化1.按设问顺序逐问答题现在高考阅卷普遍实行网上电子阅读方式。考生在做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这样答案就集中在一起,这与直接写在试卷上每问题后不一样。顺序写错了容易被认为答案错误而失分。因而,考生在答卷时一定要严格按设问的顺序写。一个问题序号有几个小问的,同样按小问的顺序依次答。评阅老师在机械的重复劳动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势,顺序错乱,造成误判的机率增大。2.按设问要求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是解答非选择题的基本原则。答非所问,徒劳无功。有问不答或问非所答,都是大忌。在非选择题的设问中,一般都有关键词,如原因、措施、意义等。在写答案时,最好在序号后将这些术语写在答案的前边。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你答的内容是什么。3.看分值决定答案、文字量在试卷的设问后,往往都标注此问的分值是多少,这对考生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提示。分值高,答案要点就要多,分值低,答案要点则少。甚至可以根据分值确定答几个要点。4.答案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是指每个大问或每一层次构成一个段落;序号化是指每个要点用一个序号标注出来;要点化是指文字叙述要紧扣知识要点,语句简洁,不拖泥带水。这样写出来的答案给人以层次清楚、要点全面、文字简洁的感觉,比较符合按知识要点赋分的要求。第2招从评分细则中找窍门由于非选择题的答案主观性较强,考生做出的答案与评卷提供的“标准答案”往往在表述上差距很大,不同评卷人的主观感受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主观题评卷的客观性问题一直是高考评卷的难题。为了减少不同老师评卷误差,在高考评价时往往给评卷老师提供一个“评分细则”,说明答到什么程度给多少分。“评分细则”的规定给答题提供了一个“投机取巧”的窍门。那就是朝着得分层次最高的目标答。几种常见的评分细则示例如下:例题(24分)(2013·四川高考)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材料二(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材料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评分细则与参考答案(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细则:“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可从民国建立前后社会思想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如答出“从尊崇满清到尊崇共和国”可给1分;答出注重劳动技术教育给1分,最高不超过2分。“积极作用”可从国家和国民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如答出有利于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等,均可给1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2)“文革”时期;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细则:文革时期答错不给分。主要原因只要答出“阶级斗争”要点即给2分;答出“教育革命”给2分。答出教育方针的改变、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细则:答出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可给1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任答其一即可)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细则:方面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发展、科教文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四个方面计分,每方面计2分,共计8分,答出其他方面,合理的计2分,总分不超过8分。)评分细则对考生答题的启示(1)精摘抄。照抄这一做法在评分细则中,已经明文规定是不给分或不给满分的。只有根据需要“对题问或材料作出改动的,可给满分”。为此,在使用材料时应该对材料进行精加工,有限制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剔除无效信息。(2)巧概括。考生通过阅读材料,高度提炼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把这些相关信息整合为所需回答的内容。答题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属性归类法,即把属性相同的材料及其观点分门别类地列出。这就需要确定多种角度,有针对性地加以提炼。(3)忌重复。评分细则表明,没有条理地重复答题,既浪费时间,又增加阅卷老师的负担,出力不讨好,考生在高考中应坚决杜绝。(4)多提炼。在回答高考历史主观题时,要使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的参考答案完全一致或者极为相似,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把材料中的内容按其段落或句子,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把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提炼成自己所要回答的关键词、关键句。(5)多术语。从评分细则来看,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不给分,由此可见准确使用学科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使用历史术语是获得高分的前提,在答题时不能使用与历史专业不相符的词汇(如网络用词等)。(6)多角度。答题时,应根据试题的求答项和分值确定答题的角度。角度单一,容易导致要点不够而失分。第3招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得分大家都知道高考阅卷是网上阅卷,所谓网上阅卷是指试卷扫描后利用网络技术评阅试卷,通常是指在网络上评阅非选择题。从评卷的操作角度来讲,有两个方面考生尤其要注意。第一:字迹一定要清楚,答案要规范,书写要工整。如果模糊不清,扫描之后很难保证阅卷人能够从中找到得分点。第二:一定要注意答题区域,有的考生答题时粗心大意,如把26题的答案写在27题的答题框内,这样造成的失分就太可惜了。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如下几点:1.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使用历史学科术语,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加冒号导出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2.四要四不要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漫天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