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晋宋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文学的兴起1.世族庄园经济,为士族文人提供舒适优裕的生活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山水田园之美,并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的题材。2.永嘉南渡后,北方士人南迁,江南秀丽山川景色,让文人们登临山水,流连忘返。他们纵情山水,在自然山川中澄怀观道,体悟玄理。3.朝隐之风的影响,士人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到精神慰藉。4.玄学之风的影响。魏晋玄学在清淡中发挥老庄自然哲学观、体味人与自然的关系。二陶渊明(一)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其性格具有名士风度,被誉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29岁以前家居读书,受道家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影响,既培养了“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乐道安贫的意趣,同时也树立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拯救世民、建功立业的报负。2.29—41岁为时官时隐时期。13年间,断断续续做过祭酒、参军、县令一类低微的官。他的“大济苍生”的理想与污浊残酷的现实发生了矛盾,他既无力革除时弊,又不愿同流合污而使“志意多所耻”,便在41岁时任毅然去官归田。3.41—63岁为归隐时期,此后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经济窘迫,生活困顿。但是田园生活中淳朴诚笃的环境与人际交往,使他心灵得到慰藉。二陶渊明(二)诗歌1.田园诗(1)、描绘了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和对纯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句,把平凡的农村景物写得富有诗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诗人喜悦之情情不自禁的流露。(2)、描写躬耕生活及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如:《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等句,表现作者对农作物生长的关心。1.田园诗(3)、反映农村的凋敝景象和诗人自己的困顿生活。如:《归园田居》其四:“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写战后农村生活的荒凉;“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凋示庞主薄》),真实地反映了饥寒的苦辛。(4)、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桃花源诗》提出了一个人人参加劳动,人人过着美好生活,“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乌托邦理想社会。这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2.咏怀诗代表作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三)陶渊明诗的艺术特色1、总体艺术风格:平淡、自然。所谓平淡:是兼指词藻与境界韵味而言的。在词藻言,是不加雕饰,质朴无华,而极尽词采的纯净之美;在境界韵味言,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境界的宁静平淡的美。徐公持著《中国文学史》:“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为自然”,“陶渊明为自然之人,遂有自然之诗。”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建安创造了风骨,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悲慨苍凉的美,西晋诗人如潘、陆辈,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绮丽的美。而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2、陶诗风格的另一说:静穆朱光潜最早提出这一论断: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以说他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3、刚健豪放朱熹:“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黎靖得编《朱子语类》)(四)陶渊明的影响1.思想人品方面:恬淡退隐,固穷守节,不屈事权贵,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人品峻洁,精神高尚,教育和影响了无数代作家。2.诗歌创作方面:他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对田园诗题材的开掘,情、景、理交融的美学旨归,自然纯真的风格,均有巨大的影响。作品讲解1、《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大致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通过对他的志趣及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去官归田以后的愉悦心情。在饱受十三年的奔波之苦,一旦归来,获得了自由解放,诗人的心灵深处无比激动,但却以极平淡的“田家语”道出,风格朴素自然。黄文焕《陶诗析义》:“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2、《饮酒》(其五)这是诗人《饮酒》组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抒写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极富蕴涵,耐人寻味,实现了景、情、理的水乳交融,是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风格的典范之作。3、《读山海经》此诗歌颂了《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和刑天舞戚的顽强斗争精神,用以寄托诗人慷慨不平的情怀。这首诗与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总体风格不同,表现的是一种慷慨豪放之风。鲁迅先生评论此诗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四.谢灵运(一)生平谢灵运(385—433),祖藉群阳夏人,世居会稽。出身贵族,18岁时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他热衷于功名,但因仕途不得意,并常称病不朝,纵情山水,排遣苦闷。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以山水为主,开山水诗一派。(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艺术风格“山水之奇,不能自发,而灵运发之”——无名氏《静居绪言》其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是善于经营画境,“极貌以写物”,尽可能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之美,并不遗余力的将山姿水态勾勒描绘出来。谢诗摹景状物,炼字用句,都刻意追求,风格鲜丽清新。谢诗的不足:谢诗中,受玄言诗的影响,其山水往往“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但其哲理往往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作品讲解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初春,作者时任永嘉太守,久病初起登楼远眺,触景生情,抒发了政治上的失意和向往隐遁的情怀。艺术特点:(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2)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3)章法严谨,层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