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革命发展的启示——历史是由千千万万的人物组成的组员介绍:•吴震、毕云云、郑毅、余璜辰、张亚薇,王晨阳、王梦娇、孙歌、刘青、曹驰、涂新奇•工业革命前的德国(展开创造条件的时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德国工业革命的启示•工业革命前的德国(展开创造条件的时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德国工业革命的启示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四分五裂的德意志•1648年,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一年,这片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1806年,拿破仑的军队入侵,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击败,在英国和俄国主导下,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德意志邦联神圣罗马帝国16—18世纪德意志经济的衰落14—15世纪,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中心,原是一个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不管是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名列欧洲前茅。进入16世纪以后,在西欧各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之际,德国经济却开始走向衰落。到17—18世纪,德国已沦为一个其他强国原料和粮食的附庸国,在商业上以来商业发达的荷兰和工业先进的英国。邦国间经济闭塞•在汉堡的关税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年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一些货币。最多的时候,这片土地上使用的货币种类达到过6000种。•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普鲁士的近代化改革•1789—1793年间,从阿尔萨斯开始,许多城市都爆发了农民和帮工的起义,震撼了德国农奴制和行会制度的基础。•1805年,拿破仑把莱茵河畔的16个德意志邦国组成“莱茵同盟”。拿破仑的军事胜利进一步打击了德国的封建制度。•1806年普鲁士被拿破仑击败后,容克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国内的统治,在1807—1813年间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18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普鲁士政府废除了内地关税。李斯特和德意志关税同盟•在德国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李斯特被认为是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李斯特认为,德国只有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才能够与英国和法国相抗衡。这种统一不能靠革命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和平的方法来实现,他非常清楚,这种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通过渐进的方式来实现,也就是说,他认为应该先实现德国经济上的联盟。•最终,德意志邦联中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1834年1月1日零点,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界上,满载着货物的四轮马车,像潮水一般汹涌而过,几百年来第一次,无须在边界停下来交纳过境税。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它的主导者是普鲁士。•随后,各个邦国陆续加入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逐渐成为连通这片土地的强劲有力的动脉。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工业总产量已是欧洲第三,仅次于英国和法国。德意志经济统一的目标已经实现,政治统一的道路上也曙光初现。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派,保护贸易论倡导者。生于南德符腾堡州卢林根据镇的一个鞋匠家庭。为了组成全德关税同盟,十数年间,他走遍大大小小数百个邦国,虽然屡遭驱逐,虽然饥寒交迫,可伟大的爱国之心促使他从不放慢他前行的脚步。皇天不负有心人,德意志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他的建议,在普鲁士的倡导下,全德关税同盟终于建立,全欧洲的货物第一次如潮水般的涌进了德国,就这样,德意志开始迈向统一。1846年,这位伟大的经济政治学家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至死也没能看到德意志的统一,历史虽然将遗憾留给了李斯特,却没有将遗憾留给德意志。(List,F.1789~1846)俾斯麦和德意志的统一•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俾斯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具有眼光,他不是游戏者,不是赌徒,而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有历史感的人。•在要求力量平衡的欧洲各国中,俾斯麦进行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外交表演。他通过各种方式保证英国的袖手旁观;他支持俄国镇压波兰起义,以换取俄国的沉默;他口头同意把卢森堡、比利时等土地并入法国,以换取法国的中立。俾斯麦和德意志的统一•在外交上用足了政治智慧之后,俾斯麦终于可以实践他的铁血誓言了。•1866年,普鲁士的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仅仅两年前他们还共同打败了北方强敌丹麦。对于这场战争,俾斯麦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带着毒药走向战场。最终,普鲁士取得巨大胜利,奥地利从此脱离德意志邦联。•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德军长驱直入,直抵巴黎郊外,法国皇帝兵败被俘。德国统一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为德皇主持了加冕仪式,当罗马教皇为德皇带上皇冠之时,德国终于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工业革命前的德国(展开创造条件的时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德国工业革命的启示•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30—40年代的起步时期--纺织工业•与工业革命早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德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以普鲁士为例,1831年时,它已拥有有25.2万台麻布织机、2.2万台毛织机、2.5万台棉织机和9000架丝织机。萨克森的纺织业也很发达。开姆尼兹被称为德国的曼彻斯特。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显得落后。例如,到1846年时,其织布行业还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在柏林的4个棉纺厂中,所用的机器主要是手摇珍妮机。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中,手工生产仍占据着统治地位。19世纪30—40年代的起步时期--铁路建设•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1827—1832年,德国人已修建了一条从林茨到布德威斯之间长达79英里的用马作牵引的铁路。而德国第一条真正的用蒸汽动力作牵引的铁路,即从纽伦堡到菲尔特之间长达6公里的铁路,直到1835年才开通。德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到1840年为止,私人企业一直在唱主角。在此以前修建的如前文提到的纽伦堡至费尔特、柏林到波茨坦、莱比锡到德累斯顿等铁路,几乎都是私人投资。19世纪40年代中期,全德国已建成20条铁路。•必须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以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机车等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德国钢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19世纪30—40年代的起步时期--冶金、冶铁工业•在同一时期,德国的冶金工业也得到较大发展。1824年,德国的冶金工业中开始采用搅拌法炼铁新技术,第一座搅炼厂在拉塞尔施泰因建成。•1833年以后,萨尔区、萨克森、拿骚和西里西亚的冶金厂都改用了搅炼法。新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铁产量得到提高。1823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仅4万吨,1830年为12万吨,1840年增到17万吨,1850年达到21万吨。•在19世纪以前,德国的煤炭资源很少得到利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焦煤取代木炭成为冶金业的燃料。到1847年,在普鲁士的227个熔铁炉中已有32个使用煤炭进行冶铁。因此,1815年以后,作为莱因工业区核心的鲁尔煤田开始得到有效开采。到40年代,德国的一些矿井已开始运用机械采煤。对煤炭的需求使煤产量扶摇直上。1820年,德国的煤产量仅120万吨,1830年仅140万吨,而1840年则猛增至260万吨,1850年更增至670万吨。19世纪30—40年代的起步时期——机器制造业•1837年,柏林工艺研究所的一位名叫波尔锡希的学生开办了一个有50名工人的机器制造厂,10年后,他手下的工人达到1200人。•此外,在莱因地区也有一些大规模的企业。•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已经有了几家制造纺纱机、蒸汽机和轧制铁轨的工厂。19世纪30—40年代的起步时期•当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看,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工业革命开展程度标志的机器制造工业在德国仍然很薄弱。19世纪40年代初德国的245辆蒸汽机车中,只有38辆产自国内。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手工业。直到1846—1847年,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内的劳动人口中,工厂工人还不到劳动人口的3%[4](p166)。从使用蒸汽动力、炼铁和纺织等工业产量以及对外贸易周转额来看,德国都远远低于英国和法国。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世纪50—60年代的全面展开时期•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看,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工业革命开展程度标志的机器制造工业在德国仍然很薄弱。•直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进入了大规模的展开阶段。与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相一致,这一时期的德国工业也出现了高涨的局面。19世纪50—60年代的全面展开时期•两大原因:•第一,经过1848年革命,封建因素在德国进一步遭到削弱。在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1850年3月,普鲁士整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20种封建义务。•1857年3月,普鲁士整府为加速农民的赎免进程,颁布“宣告丧失权利法令”,将1858年12月31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实施期限。19世纪50—60年代的全面展开时期•第二,德意志关税同盟进一步得到扩大,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强,从而大大缩小了因国家分裂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19世纪50—60年代的全面展开时期•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和重工业出现了更加猛烈的发展势头。•第一,在德国,铁路投资的回报率相当高,资本家们因此竞相投资于铁路建设。19世纪60年代,各铁路公司的分红达到10—20%。•第二,各邦整府为了军事目的积极从国库中拨巨款修筑铁路,从而使修筑铁路的资金有了进一步的保证。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境内各主要铁路线已经开始相连,而且形成了较为密集的铁路网。19世纪50—60年代的全面展开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制造工业。1861年间,德国的机器制造厂家已增加到了300家,出现了一些规模巨大的企业。到60年代初,德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人已达98000人。•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意味着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19世纪50—60年代的全面展开时期•进行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对此,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德国人在原始资本积累方面有些先天不足,不如英、法等国,但他们通过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等渠道筹集到了大批资本。•1850—1870年间,仅普鲁士就有20家股份银行,资本近1亿马克。德国的一些大银行,如贴现公司(1851年)、达姆斯塔特工商银行(1853年)、德意志信贷银行(1856年)等都创办于这一时期。•“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出现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财力上支持工业企业。”19世纪50—60年代的全面展开时期•由于19世纪50—60年代的高速工业增长,到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夕,在德国的一些先进地区,如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业、巴登等地,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13%,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的10%,进入了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进入跳跃式发展阶段19世纪70代后革命的完成及跳跃式发展•1871年德国统一是德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关键,政治上的统一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意义。•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德国不仅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后续任务,而且为以后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19世纪70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