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④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2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3.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段首句一致)。(3分)2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选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1分);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1分);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改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25.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比喻论证(1分);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1分),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26.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一种论证方法。B第②段“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句中加点词“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C.在第⑤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5.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6.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7.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8.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9.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孤独的老乡》13.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4分)情节开端小吴找老乡被盘问。发展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高潮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结局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14.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怀疑→(理解)→(关心)→认同15.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汪”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黯然”写出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16.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17.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4分)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有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15.知耻之心可贵一个人应当有知耻之心。(3分)16.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故事说起,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引起下文关于“知耻”的论述(引出本文关于“知耻”的论题)(1分),本身作为事实论据(1分),有力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知耻之心可贵”17.放在A处。因为作者引用孟子的这句话意在强调“知耻”是做人的根本,文章第②节就是运用道理(引用)论证,证明了“知羞明耻”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人修身的先决条件。18.(1)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自尊者方能知耻”;(1分)(2)然后表演艺术家田华从不做商业性广告的例子和著名歌唱家王昆坚持义务培养人才的例子,有力证明了论点(2分)(3)最后总结老艺术家因为自尊知耻才赢得了观众的拥戴古文阅读【甲】文„„„同阅读(一)【甲】文(内容略)。【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选自晁错《论贵粟疏》)1.解释下列短语。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安敢毒耶(怨恨)一日不再食则饥(两次、两顿)备水旱(防备)2.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4.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分)甲文:柳宗元写成一篇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希望统治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相似处:希望统治者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维护国家统治。5.仔细阅读乙文,谈谈乙文的作者如何使当时的统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的?作者从反面指出其危害:认为百姓生活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即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当百姓饥寒交迫时,就顾不上廉耻了,什么事都会干。(即百姓不能遵纪守法)6,蒋氏两次戚:第一次为捕蛇的生命危险而戚,第二次为自己可能同乡邻承受苛政折磨而戚,作者两次悲:第一次为蒋氏两代死于捕蛇而悲,第二次为生民受苛政折磨而悲7,点明捕蛇者说的中心句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写作目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8,如何评价作者的写作动机?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的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但他又无力解决,只好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改革弊政让人民活下去。(把改善民生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身上,是不可能的,这是作者的历史局限性。)9,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原因是什么赋税繁多,农民饥寒交迫,而捕蛇虽危险但是比种地的赋税轻,进一步反衬赋税之毒的厉害。10,孤岛英雄——鲁滨逊,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请列举鲁滨逊在荒岛所遇到的困难(三个方面即可),他又是如何解决的?。没有吃的,通过打猎、养殖家禽和种植庄稼解决;没有住所,就建造木屋挡风遮雨还保障了安全;还有疾病和地震,最大的危险是食人的野人,另外精神的孤独痛苦最难以忍受,他写日记读圣经,还收留了星期五。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6.名著填空。(1)“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处。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A先生;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选自《简·爱》)①《简·爱》的作者是,A处的人物是。②从小说情节看,简·爱为什么会产生“非走不可”的念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名著填空。(1)①夏洛蒂·勃朗特(或:夏洛蒂);罗切斯特②因为简·爱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却要跟别人结婚了(其实是简·爱不知道罗切斯特在试探她)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奇异,特别,奇特)蛇,黑质而(并且表并列)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如果)啮(niè咬)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表承接)腊(xī把蛇晾干)之以(介词把)为(制成)饵,(然而捉住它,把它晒干,制成药饵)可以已(治好,治愈)大风、挛踠(luánwǎn)、瘘(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