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4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40道(宗法礼俗部分)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B.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C.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D.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B.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C.宗子就是嫡长子。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D.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B.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C.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D.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B.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C.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一出现祥瑞灾异,就常常改元。而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D.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爵位”的赐封上。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B.“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C.“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D.“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上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与亲疏等情感观念。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B.明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C.“六亲”泛指亲属。有指父子、兄弟、夫妇;有时也指父母、兄弟、妻子,有的还可指天、地、君、亲、师、友。D.“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诛九族”的九族是指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高祖父、曾祖父。如再加一族,便是师族,即师生一族。B.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妻死后称“嫔”。C.期功是古代丧服的一种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D.丧服是旧时居丧时穿戴的一种服饰。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B.“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C.五服以外的远亲丧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括发。“括发”就是束发。D.我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故古代常在秋冬两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庙”指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B.“七庙”具体是指太祖庙居中,左三穆,右三昭。“昭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C.“七庙”的排列是: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为穆。D.有了“七庙”后,又依宗庙的次序而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宗法有两个特点:亲属关系拉得远;亲属名称分得细。这有利于凝结家族关系,稳定社会。B.因我国的宗法制,而在生活中有种种亲属关系,之间有种种称呼,且一点也不能混乱。C.在过去,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D.以上之理,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曾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亲属之间的称呼非常复杂,但其中也遵循着有规律。如辈分是绝对不可颠倒的。B.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C.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伯叔。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父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兄弟。父之姊妹为姑。D.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外甥。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后来省称为婿。表与堂有时可以互换。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侄。”《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侄。”可见上古姑侄不能对称。兄弟之孙为从孙。B.妻又称为妇。妻之父为外舅(岳父),妻之母为外姑(岳母)。妻之姊妹为姨。C.夫之父为舅,又称为嫜。夫之母为姑。连称为舅姑或姑嫜。夫之妹为小姑。D.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妇,简称娣姒,又叫妯娌。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则妇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两婿相谓为娅,后俗称为连襟。B.婿的本意是夫,女婿是女之夫。子在上古兼指儿子和女儿,子婿也是指女之夫。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D.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孟”,庶出长子称“伯”。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封建社会中,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叫“七出”,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B.“七出”的具体内容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不会女工。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C.过去所谓的“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这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D.“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建社会里,诸侯之封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B.诸侯再将部分国土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将部分采邑分给士人作为禄田。C.由于诸侯国、采邑、禄田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D.封建社会,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祠堂主要作用是商讨家族大事。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族权在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职能。B.社会上出现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宗主、壁主等族权组织形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自治的乡土社会。C.《周易·家天下》:“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君”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D.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可见,“仁”和“义”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本位。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称为十二生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B.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称为生辰八字。C.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D.十二生具体的顺序为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鸡,酉为猴,戌为猪,亥为狗。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B.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C.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D.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B.“初度”:出生三五天。“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百岁。黄发:指长寿老人。C.及笄之年:指古代15岁的女子。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关于座次尊卑的规定。如《仪礼·士昏礼》中的夫妻对席礼,夫坐东面西,妻坐西面东,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B.古代把南向视为至尊,而北向象征失败、臣服,宫殿庙宇都朝向正南,帝王座位都是座北面南,做了皇帝又叫“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叫“败北”、“北面称臣”。C.官场中,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座北向南。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北面”,而把称臣叫作“南面”。D.大臣们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这也是古代“右为上”的道理。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B.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C.12个节是指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气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D.“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描写的是秋分这一节气。2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如江阴是指长江的南岸,河阳指黄河的北岸。B.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三十这一天叫“晦”。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C.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