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肖东发全校通选课第二章出版历史知识任何一个学科都由三个最基本的部分,即理论、历史、方法。人类社会还有三大支柱之说,分别为材料、能源和信息。而信息的传播与知识的扩散日趋发挥重要的加速作用。信息传播演进史(一)图画契刻结绳记事实物语言造纸缣帛竹木简牍石刻文字青铜器铭文甲骨文文字自然记忆阶段口耳相传刻画阶段抄写阶段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农业(奴隶制青铜器封建铁器时代)社会信息传播演进史(二)网络光盘多媒体视听型机读型缩微型光电技术……静电复印机械铅印套版印刷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印刷阶段农业(资本主义机械时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时代)出版发展的动力—人类的需要•出版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知识传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有三次大的飞跃,每一阶段都有其主要矛盾。•出版与社会互动(文字文献载体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发明与进步催化\制约着出版的发展,反之亦然)第一节汉字一、文字的产生两个基础语言实物;三个阶段,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图画符号,二、汉字的演进甲骨文、金文、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本名“籀文”)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统一文字.“书同文”对于民族的统一,文明的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三、古代记录汉字的字书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著作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9353字,首创部首法,也被称作第一部字典。古代收字最多的是清《康熙字典》,有47035个字。(现在收字最多的是《汉语大字典》,有56000个字。实际常用字也就在六七千个)第二节早期文字载体及其传播1.甲骨文定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发现:1899王懿荣龙骨达仁堂收藏:据胡厚宣统计:今存15万片,国内12万;有卜祭祀祖先鬼神的,有卜风雨天象的,有卜年成丰收的,有卜旦夕凶吉的,有卜征伐方贺的,有卜田猎游玩的,有卜疾病梦幻的,有卜遣使施令的,有卜妇事生育的,有卜出入往来的。后世学者将其分为成20多类。卜辞的内容甲骨文的分类管理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地下埋藏分为四类情况,即储存、埋藏、散佚、废弃。刻辞的甲骨与备用的甲骨分开,龟甲和兽骨不相混杂,备用甲骨区别为原料和成品分开储藏。刻辞甲骨,除废弃者外,甲与骨分别以时代为序。同一时期的刻辞存放的地区也比较集中。从刻辞内容看,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是卜辞。记事刻辞所用文字简练,最简单的仅一字,如“雨”。所用材料和部位也比卜骨差一个等级,如甲桥、甲尾、骨臼或骨面下部。2.青铜器金文青铜器铭文钟鼎文刑鼎刑书时间:三代春秋战国文字由少到多最多的西周毛公鼎497字不完全统计:迄今出土商周有铭铜器5000余件容庚金文编1925年第一版;1985年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字3772个.3.石刻文字的种类1.摩崖石刻:“就其石而凿之”2.特立之石:“圆者为碣,方者为碑”3.经幢、墓志铭等。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秦代:峄山、芝果、泰山、琅玡台、会稽、昌黎。4.竹木简牍定义:把文字写到或刻到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上,单片竹为“简”,编“简”成“策”,单片木未写字称“版”,写字称“牍”。与书籍有关的字“篇”、“籍”、“簿”、“牒”。时代:上限:比甲骨还要早;“不知孰为后先”。下限:东晋末年(404)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竹简木椟的内容从出土的简策分析,其内容可分为:祭祷记录随葬遣策抄写书籍历谱官方文书、私人书信发现1.汉景帝末年,鲁壁藏书;2.汲冢书,晋咸宁五年(279)太康二年(281)竹书记年、穆天子传;3.敦煌简牍,居延汉简(解放前)20---30年代;4.解放后:战国简:随县楚简,郭店楚简;接上秦简:1975云梦睡虎地;秦律十八种汉简:1972---1973年,再次发现居延汉简20000枚;文书帐册1973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孙膑兵法、孙子兵法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赋等经济书三国简:1996,长沙走马楼简10万枚;魏晋:发现时代甲骨文改变了对商代的看法西域木简改变了对汉晋的认识敦煌文书改变了对经书和唐史的认识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对明清史有新的认识简牍学的发现研究将改变整个学术史,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枢纽时代”—春秋战国学术史。竹简木椟的形制形式固定。简椟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以经过刮削的竹条、木板为书写材料,编连诸简,成为一策(册);以尾简为中轴从左向右收卷,成为一札。为我国汉代以前图书的普遍形式。竹简木椟的版本学意义取材整治刮削杀青长度书写毛笔、墨书、无刻无漆行款、栏式、标点标题篇题、书题、章题避讳字数编连等齐收卷多抄本无稿本多通假字竹简木椟在出版史上的地位取材容易、价廉易得、整治简单、容量加大,便于文化普及、学术发展;大量出版术语来源于此,如“册”、“篇”、“籍”、“笔”、“符”、“版图”、“杀青”、“尺牍”、“入木三分”、“连篇累牍”等;影响出版形制(卷轴、册页制度),行文格式(从上至下、从右到左)。“赘简”为衬页和环衬的渊源。5.缣帛定义:将文字写在丝、绢、缯、缣等丝织品上谓之帛书。时期:春秋----南北朝,盛行于战国至三国。马王堆帛书1973年发现20多种书,10余万字哲学:《易经》,《老子》甲乙本。历史:《战国纵横家书》天文:《五星占》彗星图》29种医书: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地图:城邑图、地形图、驻军图帛画。形式折叠,卷轴(原始)(标准的卷轴有卷、轴、缥、带)方便、轻便、容量大;昂贵。帛、纸、竹并行时,分地位使用。二、早期文献的传播春秋前学在官府史官文化春秋战国学术下移民间办学史官制度瓦解私人著述发展先秦著作以单篇形式流传,内容不一西汉刘向刘歆奉命校书最早的图书分类《别录》《七略》六分法: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第三节纸的发明与影响纸的概念及其演变《现代科学字典》中对纸有了新的解释:“任何一种纤维通过排水作用所粘成的一种薄页。”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字载体(埃及)古莎草(古巴比伦)泥版书(古印度)贝叶经(古欧洲)羊皮造纸术发明的时代一、植物纤维纸的发明时间东汉蔡伦说:《后汉书·蔡伦传》。西汉发明说:古纸的发现。灞桥纸、金关纸、中颜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等西汉古纸的多次发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二、蔡伦有总结、改进、推广之功。。当然,蔡伦在造纸术的总结、改进、推广等方面的功绩是不容忽视的。三、纸的推广应用及影响左伯纸张芝笔韦诞墨造纸以当策404年桓玄下令“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佣书阚泽促进了建安文学和魏晋学术的繁荣,使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的境界,对汉字字体的变化产生影响,使文化教育更为普及,还为实行科举制奠定了基础。四、造纸术向世界传播的路线90079579375116901575115011003世纪左右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4世纪造纸术又向东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7世纪左右传入印度中国8世纪开始西传19世纪,在澳洲的墨尔本开始造纸。经过一千多年,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遍全世界。第四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一、雕版印刷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大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民间坊刻,早期印刷品多为历书和民用杂书即是明证;另一条为主线,就是佛教信徒们因为传经的需要,多方探索反复实践的结果。雕版印刷术产生的需要与可能捶拓与石碑拓本印章与佛像模印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代我国唐代初年已有雕版印刷的实物旁证1906年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发现了刻印的《妙法莲华经》1966年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隋大业三年(607年)的《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印本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公元6—9世纪,大体走过了印章——捶拓——千佛像捺印——单页佛像——大批量窄幅经咒——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这样一个历程。二、雕版印刷的早期应用历书佛经儒家经典三、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就是预先制成单个活字,然后按照付印的稿件,检出所需要的字,排成一版而施行印刷的方法。采用活字印刷,一书印完之后,版可拆散,单字仍可再用来排其他的书版。这个方法直到20世纪一直是世界各国印制书籍、报纸、杂志的主要方法。1.毕昇的发明及泥活字印刷时间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比德国的谷腾堡要早400年。关于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沈括(1031—1095年)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中有较详细的记载。2.木活字印刷术及其西传黑水城出土西夏活字本1200年前后新疆回鹘(古维吾尔)使用木活字比西夏略晚,字母拼音文字,在1300年前后欧洲采用活字印刷是在1450年前后。从时间上和地域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夏和回鹘在活字印刷由中原向西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王祯的贡献和木活字印刷《农书》。这是一部见解独到、内容突出的农学巨著,但因字数多,难于刻印,他就采用木活字来排印。请匠人刻制木活字3万多个,约两年完工。大德二年(1298年)他用这套木活字试印了自己纂修的《旌德县志》,全书6万多字,不到1个月就印成了100部,比雕版的效率高得多。明清两代的木活字印刷到了明代,使用木活字的地区已较为普及。明朝用木活字印刷的书籍,至今有名可考的约100多种。明代浙江一带已采用木活字印家谱,到清代更为普遍。以刻家谱为专业的刻工,称为“谱匠”、“谱师”。清代木活字印刷书籍已在全国通行。清朝最大的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活动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3铜活字印刷宋元时期即有金属活字。明代锡山华氏安氏清代内府用铜活字摆印古今图书集成活字印刷未能普及的原因1.古代典籍98%以上是雕版,活字仅占1~2%1).社会原因:普遍不重视科学技术2).思想原因3).学术原因4).文字原因5).材料原因四、套版印刷朱墨两色写本-涂色-套版1).写本时期,为区别正文与注释,就出现两色写本。2).一块版上分别涂色印刷。3).多块版分版分色套印在同一张纸上。发展1.印书:明万历间歙县印闺范十集吴兴闵氏(闵齐伋).凌氏(凌蒙初).多经史.戏曲.小说从两色到五色。饾版:把版画与套印结合,取“饾钉”之形明.吴发祥《萝轩变古笺谱》.明.胡正言《十竹斋画谱》。拱花凹凸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第五节古代刻书业及编辑业务一古代刻书业官刻私刻坊刻古代刻书业的编辑业务1.官刻官刻,也称政府刻书,是指中央国家机构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单位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基本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五代:1.冯道奏法雕刻儒经: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后周广顺三年(953)国子监主持,以《开成石经〉》为底本,雇民间技术人员,广布天下。五代刻书是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官刻开始,雕印儒家经典,提高印刷质量。政府刻书从五代雕印儒经开始五代冯道雕印九经是图书出版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意义有三:1、它标志着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五代刻书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3、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由此产生了政府刻书事业,即官刻历代中央官刻机构宋代国子监元代兴文署明代与国子监并驾的有司礼监。下属经厂。清代武英殿中央政府刻书的特点及地位1.政府重视,皇帝参与,把出版作为教化及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2.宗旨明确,内容集中,多为经史御纂之书。3.人才荟萃,管理严格,刊本质量有保证。4.财力雄厚,不惜工本,纸墨装帧属上乘。5.地位显赫,作用突出,示范带动全国出版业。2.私人刻书所谓私刻,又称家刻,是指私人出资刊刻图书。私刻本往往以“某堂”、“某斋”、“某宅”、“某府”、“某家塾”等字样为标记。私家刻书的特点私家刻本在总体上优于其他版本的原因可以从刻书程序上来分析:第一步,选择优秀底本。这是保证刻书质量的先决条件。第二步,精审校勘。这是保证刻书质量的关键。第三步,请名家手写上版。第四步,请名工巧匠刻版印书。私家刻书的历史贡献1.搜求辑佚古代典籍2.改进提高刻印技术3.治书之学成果丰硕3.书坊刻书书坊,古代又称书肆、书林、书铺、书堂、书棚、经籍铺等。前身是在街头闹市以图书作为商品交换的坐贾书摊和沿街叫卖而为市井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