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敦煌石窟数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敦煌学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Dunhuang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石窟简介敦煌石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因其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敦煌石窟。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雕塑3000余身壁画4500余平方米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地理位置莫高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安西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玉门市境内。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莫高窟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敦煌石窟群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一个庙石窟五个庙石窟榆林窟龟兹石窟简史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现状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现存遗迹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最高的洞窟——第96窟附岩而建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高33米。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藏经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佉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吐火罗文焉耆文希伯莱文文书与敦煌学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敦煌文献的流失“敦煌学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自藏经洞被发现,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损伤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斯坦因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来由于该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不力甚至遭致失窃,因而受到不少指责。MarcAurelStein1862年11月26日-1943年10月26日斯坦因马尔克·奥莱尔·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简称斯坦因,文献中亦见“司代诺”、“司坦囊”等。原籍匈牙利,1904年入英国籍。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他是今天英国与印度所藏敦煌与中亚文物的主要搜集者,也是最早的研究者与公布者之一。斯坦因——四次中亚考察他的许多著作至今仍是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案边必备之书。曾经分别于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进行了著名的四次中亚考察,考察重点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所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物及其他中亚文物是今天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斯坦因因中亚考察而声名显赫1904年他还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拜克奖金,1909年获该学会“创建者金质奖章”。1910年6月被授予“印度帝国荣誉公民(C.I.E.)”称号并受到英王接见。1912年10月英王封他为“印度帝国高级爵士K.C.I.E.)”。1929年被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聘为荣誉研究员。1932年获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金质奖章,1935年又获文物学会金质奖章。他还曾获康拜尔纪念奖、赫胥黎奖章以及由法国、瑞典、匈牙利、美国等国的地理学会和古物学会颁发的各种荣誉奖章。他的祖国匈牙利还曾授给他一个功勋十字架和一枚特制荣誉奖章。他还是法兰西研究院研究员、比利时科学院名誉院士,并从牛津、剑桥等大学获得多种荣誉学位。英国伦敦国家肖像画廊和曼彻斯特市美术馆至今还收藏着他的画像伯希和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他们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清廷指定由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押运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们又自己攫取了一些。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先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于中国学研究。伯希和的著作*《伯希和西域探险记》(法)伯希和等著耿升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ISBN7-222-03187-1*《敦煌遗书》*《蒙古与教廷》(法)伯希和撰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4ISBN7-101-01119-5*《卡尔梅克史评注》(法)伯希和耿升译中华书局1994ISBN7-101-01192-6*《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著伯希和译*《吐火罗语考》(法)伯希和,列维著冯承钧译中华书局2004ISBN7-101-04083-7*《中国印刷术之起源》*《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航海上旅行》*《诸蕃志译注》*《交广印度两道考》*《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法)沙畹,伯希和著冯承钧译*《中古时代中亚细亚及中国之基督教》*《吐鲁番之路》*《蒙古秘史》*《论马可波罗》*《哈刺火州考》*《四天子说》伯希和著冯承钧译*《支那名称之起源》伯希和著冯承钧译*《玄奘沙州伊吾间之行程》伯希和著冯承钧译*《魏略西戎传中之贤督同汜复》伯希和著冯承钧译*《中国载籍中之梵衍那》伯希和著冯承钧译*《库车阿克苏乌什之古名》伯希和著冯承钧译*《高昌和州火州哈喇和卓考》伯希和著冯承钧译*《吐谷浑为蒙古语系人种说》伯希和著冯承钧译*《犁靬为埃及亚历山大城说》伯希和著冯承钧译*《沙州都督府图经及蒲昌海之康居聚落》*《中国干漆造像考》伯希和著冯承钧译*《景教碑中叙利亚文之长安洛阳》伯希和著冯承钧译*《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伯希和著冯承钧译*《塞语中之若干西域地名》伯希和著冯承钧译大谷探险队对敦煌文献的盗夺1908年,日本西本愿寺宗主大谷光瑞组织了三次在中亚及中国新疆等地的探险活动。大谷探险队由于资金充裕,每到一地,清王朝的官吏们都给予了大小不等的帮助。1908年6月,西本愿寺组成大谷中亚探险队,派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进行第二次中亚探险。他们从日本先到北京,经张家口于7月底抵库伦(今乌兰巴托),后南下,横穿蒙古草原,经乌里雅苏台、科布多至阿尔泰山,越过大阿拉山口,进入准噶尔盆地。于10月7日抵达了孚远县(今吉木萨尔)北庭古城遗址。橘瑞超(1890-1968),橘瑞超,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派僧,著名的佛教遗迹探险家。幼名曜弘,出身于日本名古屋兴善寺,其父秀圆是主持。橘瑞超天资聪明,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优秀,曾多次受到名古屋市市长和参议会的表扬。17岁时被京都西本愿寺法主大谷光瑞(1876—1948)召至京都与几名学生在西本愿寺锦华殿,学习各种知识。橘瑞超等按照大谷法主的意旨,接受调查中亚细亚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喇嘛教的秘密任务。胆大妄为,从当地雇用了20多个民工,对古城进行了盗掘。当时迪化布政使王树栅,虽知识渊博,但对此却糊途透顶。为了巴结外国人,丧失立场,不顾国格,大开绿灯,乱写介绍信给地方。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1910年,橘瑞超前往英国会见斯坦因,同年回到敦煌,从莫高窟藏经洞又搜购走一批中国政府未及运走的文书。由于受教育有限,橘瑞超研究水平不甚高,仅编有《敦煌将来藏经目录》等书,对中亚文物也多有损坏。著有《西域考古图谱》、《蒙古语研究》、《中亚探险》、《新疆探险记》、《新西域记》等书,皆为其调查报告。此外,于《二乐丛书》中,有其所撰有关维吾尔经文的解读。吉川小一郎“在敦煌逗留期间的某一天,我访问了有名的岩洞寺院千佛洞。千佛洞名副其实,有数千尊佛像、菩萨安放在洞窟之中,还密藏

1 / 1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