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演变历史及发展趋势分析-卜荣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15年第25卷第17期ProbeintotheStrategiesforPromotingtheRuralReadingintheBigDataEraZHENGMinABSTRACT:Startingfromtheimportanceofnationwidereadingandruralreading,thispaperintroducesthealreadypossessedbasicconditionsforpromotingtheruralreading,expoundsthesegregationofdutiesforpromotingtheruralreading,andprobesintotheconcretemeasuresforpromotingtheruralreading.KEYWORDS:nationwidereading;ruralreading;bigdataera[8]冯并.2013中国公共管理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9]尚烨.“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2014-08-28]._155079.html.[10]董克宗.对我国乡村图书馆(室)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0):15-17.[11]王丽丽,赵邦宏,赵宗峰.贫困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与收入的关系[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6):20-23.(实习编辑:薛艳)────────────────第一作者简介:郑敏,男,1963年生,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专业(硕士),讲师,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南发展战略研究所,海南省海口市红城湖路,571101.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1图书馆的演变历史1.1图书馆的古代及近代史随着文字记录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搜集、整理、收藏各种文献的机构和专职人员,这就是最初形态的图书馆。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巴比伦的神庙中就收藏有刻在胶泥板上的各类记载。而闻名于世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是现今已发掘的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其在时间上要比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早400年,而且由于泥版图书的特殊性,没有像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毁于战火,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古罗马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注重搜集图书,罗马统治者征服东方各国后,把图书作为战利品带回本国,在私人府第陈列。有关史料证明,古罗马的私人图书馆相当普遍。到公元4世纪初,仅罗马一城就有28所供市民使用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广泛地为识字的市民开放,具有一定的公共图书馆性质。到了中世纪,图书馆发展的亮点之一是大学图书馆的兴起,这些大学图书馆建立初期,不供借阅的图书大部分都用锁链牵在书桌上,叫做“锁藏图书”。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为装潢门面而收集图书来加以炫耀的图书馆———巴洛克图书馆。这些富人经营图书馆的目的,不在于保存和传播知识,而在于摆阔。然而,巴洛克图书馆却终结了延续了上千年的读经台式阅览布置方式,创造了墙壁式、大厅式阅览环境设计。这是图书馆内部环境布局方面的一大进步,为以后图书馆实行开架、开放借阅制度提供了布局方面的样板。在近代,各类型图书馆都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大学图书馆在大学履行教育使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只是起初并不称为“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大体可以分为4个体系:官府藏书、文章编号:1005-6033(2015)17-0157-03收稿日期:2015-06-03图书馆演变历史及发展趋势分析卜荣珍(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54)摘要:介绍了图书馆的演变历史,分析了图书馆历史演变的特点,并根据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历史特点,预测了图书馆将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图书馆;演变历史;发展特点;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157书院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藏书文化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国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图书馆馆藏文献的载体经历了从甲骨、青铜、竹简、丝帛、泥板、石刻到纸张的变迁,在长期藏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与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紧密联系的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是中国图书馆历史演进中的第一次转型。1.2图书馆的现代及当代发展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数据处理方面应用,如1964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实现了资料加工与检索自动化,196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机读目录(MARC)研制成功,促进了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发展;60年代普遍实行开架制,发展缩微型资料、视听型资料,引进电子计算机技术,提供情报服务等;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建立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委员会法案,随后逐步形成图书馆自动化网络;80年代,美国图书馆已开始应用电子形式获取与整理信息,越来越多的书籍或资料被制成磁盘或光盘,声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传递;90年代以后,图书馆联盟增长迅速,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众多的图书馆联盟。21世纪以来,图书馆在西方国家已相当普及。ALA调查表明,2/3的美国人拥有图书馆的借阅证,英国2007—2008年平均每人每年去图书馆5.4次,借阅6.09册书。迄今为止,全球估计有图书馆登记用户10亿人,拥有160多亿册藏书。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图书馆在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很多公共图书馆开始免费提供服务。2008年通过《图书馆服务宣言》(尽管还没有《图书馆法》),免费服务、自由借阅和阅读都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基本思想已形成。2007年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到现在,图书馆已经或正在发展为现代化的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2图书馆的演变历史分析纵观图书馆的历史,可以发现图书馆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随着历史的推进,图书馆的馆藏载体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甲骨、青铜、竹简、丝帛、泥板、石刻、纸张到缩微胶片、磁盘、CD-COM,乃至当今的电子阅读器,载体的变迁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变迁所决定的,图书的载体朝着更经济、更微缩的方向发展,载体记录的信息量越来越多,而占用的空间越来越少。反过来,图书馆馆藏载体的变迁也反映着所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2)图书馆的读者越来越大众化。从古罗马的私人图书馆到现在的数量众多的公共图书馆对大众免费开放,可以看出,图书馆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私有物品,而是大家都能共享到的事物;这也反映出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内,对图书这种资源的公平分配。(3)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制作越来越简单。从古代的泥板藏书到纸质图书再到现在的电子图书馆,图书的制作越来越简单,古代的泥板需要逐字往上刻,一本书的制作工程巨大,且仅有这么一本。而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只需费力一次,就可得到若干本图书;到了现在的数字化图书馆,不需要耗费一张纸,就可拥有若干馆藏资源。(4)图书馆除了使用和收藏两大作用外,不同时代的人还会赋予其不同的作用。如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巴洛克图书馆,富人经营图书馆的目的不在于保存和传播知识,而在于摆阔。当然,额外赋予的这些作用只是暂时的,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这些作用就会消失掉。(5)任何时期、任何国家对图书馆都极为重视。罗马统治者把图书作为战利品进行陈列,富人把私人图书馆作为炫富的资本,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委员会法案的建立等例子都表明,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外国还是中国,都对图书馆极为重视。(6)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产力决定了图书馆的馆舍条件、馆藏载体、馆藏规模、馆藏资源的内容。另一方面,图书馆对这个时期科技的影响是巨大的,图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最直接的资料,经过图书武装、丰富过的头脑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前进,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馆藏资料对这两项技术的发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反过来,这两项发明也极大地促进了图书馆的变革,尤其是馆藏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到一个新的馆藏时期。(7)新事物的创造发明可以从以前甚至很多年前出现过的事物中寻找灵感。如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图书馆创造的墙壁式、大厅式阅览环境设计,就为几百年后的图书馆开架、开放借阅制度提供了布局方面的样板。从这里可以得到启迪,学习图书馆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得到启发,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思路。(8)图书馆具有阶级性。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机构,必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要表现在馆藏资料的内容具有阶级性,反对统治阶级的图书肯定不会被收藏。另一方面,任何时期的图书馆必然会烙上那个时代的阶段烙印,不论是图书馆的所有制、建筑风格还是馆藏内容,都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体现。一个国家私有化的程度越深,图书馆的私有制程度也越深。(9)图书馆的管理越来越正规化、法制化。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建立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委员会法案;而中国在2008年通过《图书馆服务宣言》。可以看出,不论是从国际上还是从中国国内来看,图书馆的管理正在一步步走向法制化,越来越有规可循、有章可遵。3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分析(1)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源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小,电子资源的卜荣珍图书馆演变历史及发展趋势分析本刊E-mail:bjb@sxinfo.net综述158(上接第96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扇窗口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观众的信息需求,并针对不同的信息需求调整博物馆的服务以及网络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的社会职能。参考文献[1]金志伟,周繁文.对网上博物馆的一点看法[J].中国博物馆,2004(3):78-82.[2]郑好.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营销[EB/OL].[2015-06-24].-776784824.html.[3]大英博物馆[EB/OL].[2015-06-24].[4]孙芮英.网站创新博物馆服务[EB/OL].[2015-06-24].(责任编辑:张红英)────────────────第一作者简介:张芳,女,1984年3月生,200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情报学专业(硕士),馆员,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人民大道656号,455000.ExampleInvestigationofandCountermeasuresforMuseum’sNetworkInformationServiceZHANGFangABSTRACT:Withthecomingoftheinformationsociety,moreandmoremuseumsbegintoprovideinformationservicefortheaudiencethroughthenetwork.ThispaperanalyzesthecontentsandfeaturesofthenetworkinformationservicesprovidedbytheB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