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框架1、公共政策的含义(记住):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2、公共政策的本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掌握):(1)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①稳定功能②公平正义功能③社会革新功能4、公共政策的类型(掌握):(1)按层次划分:①元政策:即具有价值规范功能,突出宪法的政策总称;②基本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主导性的政策方案,即基本国策。特征有:1)权威性2)广泛性3)稳定性4)系统性③具体政策: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具体规定。(2)按政策具体功能划分:分配型政策(如交通政策)、再分配性政策(如福利政策)、规制型政策(如刑事政策)(3)按所调整的社会内容划分: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等(4)按内容性质划分: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5、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及特征(了解):(1)麦卡尔—韦伯分析模式(内容和过程分析模式)1)政策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过程两个方面;2)政策分析的常见形式: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3)包括四种不同的类型分析:A.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B.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C.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D.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分析通常有如下程序:1)收集信息和资料2)分析信息和资料之间的关系3)建立各种分析模型4)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5)根据实际选择相对最优方案(3)邓恩的分析模式(信息转换的过程)1)主要是从政策信息转换的过程来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2)政策分析就是要解决:事实、价值、规范三个核心问题。由此导出三种分析方法:经验分析法、评价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3)邓恩认为政策分析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构建问题→描述问题→预测结果→评价价值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社会问题: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或至少令一部分人感到不满的状态。2、社会问题的价值标准(记住):社会福利、效率、公平3、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1)社区(非正式部门)社区特点:非正式性社区的功能:能够较好的解决社会基层问题。(2)三个正式部门①政府。特点:(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2)它有正式的机构或组织;(3)不以盈利为目的,更过的带有服务性;(4)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权力来开展管理活动。②市场。特点:(1)主要是私人物品的提供者;(2)它也有正式的组织,如企业等;(3)市场中的私人组织提供物品和服务的目的俺就是为了获利;(4)自由交换是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手段③第三部门。特点:(1)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也可以提供公共物品、服务;(2)它主要由正式组织组成,包括公共组织或私人组织;(3)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一般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4)它主要通过自愿合作的途径来解决社会问题;4、各种途径的优劣势分析(掌握):社区途径的优势和劣势(1)、社区的优势1)信息优势;2)激励充分;3)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4)具有较好的回应性;5)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2)、社区的劣势1)社区范围比较狭小,人口相对比较少,不利于解决一些政策性、或专业性较强的社会问题;2)社区的非正式性障碍了它从外界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市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1)、市场的优势1)通过分工和专业化促进投入产出效率;2)通过为个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提供高投入产出比;3)市场可以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2)、市场缺陷: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与效率的损失:垄断主要是通过价格控制表现出来。2)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公共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公地悲剧);3)外部效应与效率的损失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而不从这种影响获利或承担成本。(环境污染)4)信息不对称与效率的损失主要是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对于信息的掌握是有多少之分的。获取信息多的个体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谋取利益,结果就损害了信息掌握比较少的个体利益。政府途径的优势和缺陷(1)、政府的优势1)权威的广泛性;2)政府是唯一的能够合法地使用强制力的组织。(2)、政府的缺陷:政府失灵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阿罗不可能定理”、投票缺陷)2)政府的决策可能会被少数人左右,维护少数人利益而损害大多数人利益。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搭便车”现象;二是政府的寻租现象;3)行政效率的低下一是行政机构的绩效往往难以评估,进而丧失其激励的功能;二是行政机构缺乏竞争也会致使其效率低下;三是行政机构人事管理体制僵化,缺乏活力;4)政府失灵的其他方面:e.g.民主的缺陷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1)、第三部门优势1)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区相比)2)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与政府相比)3)第三部门对于个性化需求有较好的回应;(与政府相比)4)其他方面的优势(2)、第三部门的缺陷:志愿失灵1)单纯依靠第三部门是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或服务;2)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呈现不平衡的分布;3)第三部门中志愿组织受到捐助者的影响较大;4)第三部门由于自身的原因可能再人才的吸引上呈现出弱势而不利于其发展。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决定、执行、监督过程的组织、团体和个人。它是政策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公共政策的出现和实施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公共政策能够发挥效能的关键力量。(记住)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1)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2)非官方参与者: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公民个人2、公共政策客体的含义:指公共政策解决的社会问题(“事”)和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人”,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客体的特征:(1)直接客体: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公共问题的特性:价值性、社会性、系统性和变动性的特征。(2)间接客体:目标群体(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的特征(掌握):是公共政策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公共政策是否产生成效的重要决定力量。目标群体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政策实施的成败影响目标群体的因素:①目标群体的规模②结构③要素特征④认知态度3、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政策工具是实现政府行为的机制,将政策工具视为政府推行政策的手段,将政策工具理解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4、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1、公共政策问题的概念(记住):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关联性、主动性、人为性、动态性、系统性。2、政策议程的概(记住)念:是指一个公共问题成为议题,引起社会注意,进而被政府接纳,列入处理解决议程的整个过程。3、政策议程的分类:(1)系统议程(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提出政策诉求,要求决策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2)正式议程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一种政策议程。另外两种分类: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公开性议程和隐蔽性议程4、公共议程与正式议程的联系及区别(掌握)联系:公众议程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政府议程。区别:公众议程一般比较抽象,仅仅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而政府议程相对比较具体一些,目标明确,它是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一个阶段;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1、政策方案规划的概念(记住):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原则:(1)信息原则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虚假信息直接导致政策的错误。(2)系统原则在决策活动中要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战略与战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3)预测原则政策规划是对未来事物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方案抉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活动。(4)客观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政策规划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这是政策规划最基本的要求。(5)智囊原则发挥思想库的作用,让专家参与(6)优化原则比较和选择是政策规划最突出的特征,追求优化是政策规划当然的目标。(7)效益原则以较低的资源消耗换取较高的政策收益2、政策目标的含义:政策规划主体希望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成果。3、政策目标的作用:1)是政策设计和政策择优的基础依据,2)是政策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也为3)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4、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因素1)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2)具有前瞻性3)具有可行性4)具有协调性5)政策目标与手段的统一5、预测性评估的方法:1)专家会议法:以专家为索取信息的对象,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预测方法。优点:集思广益、信息放大;思维共振、有利创新;优势互补、智能叠加;知识共享、互相启发。局限: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充分;权威人物影响集体的看法;专家之间的意见交流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如固执己见、感情用事、以人划线、听不得不同意见等;2)德尔菲法:是对传统专家会议法的改进和发展。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这些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得出预测的结果。6、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概念(记住):是指政策方案选定之后,法定主体按照法定程序,提交有关机关讨论通过,并以公报等形式向社会发布,以取得合法地位。7、政策法律化的概念及条件它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它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所以又称政策立法。政策法律化的条件并不是所有政策都转化为法律。只有具备如下两个条件的政策才转化为法律:第一,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第二,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第三,只有成功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政策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第六章公共政策的执行1、政策执行中的过程模型(史密斯):史密斯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政策执行过程》(1973)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过程模型。(1)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2)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图(记住)2、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了解)(1)主体因素:①政策主体因素:问题的性质、政策决策的质量因素②执行主体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官僚主义因素(2)环境因素:①政治环境:国内外政治局势、政党生态、权力格局、选举②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利益格局、舆论环境、文化环境③制度环境:纵向制度、横向制度、监督制度(3)对象因素:对象在利益、价值、文化、心理、受教育程度等存在差异。因而就直接影响到对政策的认知、认同、情感及其对政策的态度,也决定其以何种行为对待政策的执行。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与治理:(掌握)(1)成因:主要原因:“利益”的驱动。①央地关系: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是从全国的情况出发的,具有全局性,而地方性政策必然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考虑问题。在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未完善的情况下,我国各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性,使得中央与地方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尽相同,对利益的诉求存在着无法调解的矛盾。②政府本身的缺陷。任何政策能够得到好的贯彻和落实都必须以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为前提,缺乏合理性的政策只会背离了解决问题的初衷。在缺乏“实事求是”精神,主观臆想设计下提出的不合实际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