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一、文学批评的定义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作家:毛泽东《论鲁迅》作品:钟嵘《诗品》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二、文学批评的性质艺术性科学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三、文学批评的功能(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对形式本身的阐释《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自我心灵的解剖针砭社会的投枪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唐宋时期: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中国文学批评历史(现代)新文学运动时期的批评理论建设(周作人鲁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周扬胡风茅盾)印象主义批评(李健吾)传记批评(李长之)五、社会历史批评定义: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该方法侧重研究:1、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2、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3、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社会历史批评(西方)丹纳《艺术哲学》:种族、时代、环境代表: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茅盾的“作家论”批评: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与“五四”时期“表现人生指导人生”有精神上的贯通,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滋养,形成了“作家论”的批评文体。►三要素:时代作家作品►《徐志摩论》社会历史批评评判的尺度真实性: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倾向性: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社会效果:衡量作品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标准,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作品的思想意义。二、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环境、艺术环境、时代精神等);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政治倾向。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强调文学的认识价值,把文学作品视为社会的写照和反映,希望通过文学更好认识社会。六、印象批评定义: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特点:1、重批评家的主观感受、直觉印象2、追求批评的诗性和美感的特征李健吾:《咀华集》李健吾:“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犹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外在的提示,甚至离不开实际的影响,但是最后决定一切的,却不是某部杰作或者某种利益,而是他自己的存在,一种完整无缺的精神作用。”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一、推崇主体的创造性与个性色彩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三、突出批评的审美特征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1、获取印象:以直观的方法获取对作品的切身感受和独特印象2、整合感受:使自己的印象由朦胧而清晰,由纷零而坚固。3、抒情描述:用富于美感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印象和感受。七、心理批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本我:最原始的部分,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完美原则。八、文本批评感受谬误(见):韦姆塞特与比尔兹利合写的论文《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是新批评派的重要文献。感受谬误指文学批评与理解不能受读者的情感的影响,读者的反应不能作为文学作品的因素,评价文学作品不能以读者的主观感受为标准。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只有陌生化的语言才有文学性可言。陌生化(又译为奇特化)是使人感到惊异、新鲜和陌生的具有审美特征的语言。“陌生化”是与“文学性”直接相关联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兰色姆:《新批评》1941年,美国学者兰色姆出版《新批评》,对艾略特、瑞恰慈等人的理论进行评述,新批评派由此书得名。兰色姆被认为是新批评的真正创始人。含混:英国新批评派学者燕卜荪在《含混七型》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含混就是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涵义并引起不同理解的现象,是文学语言、语义,特别是诗歌语言语义最重要的特点。张力:艾伦.泰特在《诗的张力》中认为诗歌的语言和语义即一定的(外延)指称性,又具有能够引发各种联想和想象的(内涵)暗示性。文学语言和语义始终徘徊在内涵与外延、确定的指向与模糊的暗示之间,构成了一种紧张的关系即所谓的张力。张力。如《西风颂》Oh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结构主义叙事视角的三种聚焦类型1、全知叙事:叙述者人物。(零聚焦)叙述者知道故事的细枝末节,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可以看到在其它地方同时发生的事,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2、限制叙事:叙述者所知的和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一样多,又称内聚焦。(叙述者=人物)作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叙事,只展现事件和人物的一部分,而不展现全部。所以,又称为局部化叙事。他知道自己的一切,可以解剖自己的一切,却不能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作品只有这一个人物可以从内部来写,作者仿佛坐在这个人物的大脑里,观察其他的人物和事件,所以,其他的人物和事件都只是从外部观察得来的结果。3、纯客观叙事:叙述者只客观地描写,不作任何越界的评论,热奈特称此类为外聚焦。(叙述者人物)在这一类小说中,读者看到的只是读者能看到的人物的表演:人物的行为、动作(包括对话)等,所有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的行为动机、来龙去脉,作者都不会作交待,而只能由读者通过人物的外部行为去推测。由于类似于戏剧舞台上的人物表演,因此,也被小说理论家称之为¡°戏剧式叙事观点。九、性别批评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位蜚声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由她创作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更是被奉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闪耀着恒久的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魅力。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十、神话原型批评原型:荣格认为神话、童话、图腾崇拜、怪诞梦境等包含着人类的心理经验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它们是集体潜意识的显现形式,因而被称为原型。荣格总结了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英雄原型等众多的原型。十一、读者反应批评期待视野: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者姚斯提出的重要概念,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在具体阅读中的一种预先估计与潜在的审美期待。召唤结构: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伊瑟尔提出的理论,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点,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正是空白和未定点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此即召唤结构。读者反应批评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本文通过……的叙述,表达了……思想,批判(歌颂)……的中心思想分析教学,求统一答案,教师力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分析,表现出过分的求同取向。20世纪60-70年代,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反应批评兴起。读者批评,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它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读者反应批评主张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从意义的角度看,意义是在阅读中产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标准》提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鼓励体验,建构意义。读者反应批评认为读者的参与才构成了阅读的意义。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自己的情感,建构起自己独特的文本意义。2、快乐阅读。读者反应理论认为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是不断的以学生的期待视野去识别课文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冲突并不断形成认同的过程。然而当两者达到最终的认同,阅读的幸福感也就宣告结束。3、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有知识的读者”由于学生缺乏阅读的能力和策略,势必会出现错误解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社会公认的文化传统和背景及语言语法知识与学生交流,尽量勾起学生熟悉的场景和情感回忆,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在冲突—认同——冲突——认同的循环模式中完善策略,对文本进行阅读和意义建构,使学生向有知识的读者靠拢。针对某个当代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等),运用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评析。例文1:《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李欧梵曾在讲学中说过: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弑父¡±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背影》的社会历史批评解读一、联系写作背景,挖掘文本关键信息《背影》写于1925年,浦口送别发生在1917年,相隔时间八年之久,为什么相隔如此之久才问世?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是泪如泉涌。父亲从扬州发来的一封信,文中说道: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二、了解作者家庭情况,深化文本解读1、父子见面:间隙的产生《背影》开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朱自清年谱》:那年是1917年,¡°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2、父子惜别:情感的疏离浦口送行,儿子对于父亲给予关怀的淡然。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后,回到扬州一所中学任教,他的父亲凭借关系将所有的薪水领走。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在1925年之前的几年间,矛盾并没有缓和,反而在家庭琐事中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3、和解信号奔丧回家后,父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