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影视文化法国电影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A.卢米埃尔和卢米埃尔﹐L.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片和冲洗底片的活动电影机(cinmatographe)﹐卢米埃尔用这种手摇的电影机拍摄了一些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映﹐获得成功﹐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法国电影肇始于一个新的多产文化时期,当时建筑、室内设计、家具、雕塑和时装等领域掀起了许多重要的艺术潮流。在此期间,先锋派电影、印象派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登堂入室。先锋派电影是带着艺术家新的个人视角,通过电影把文学中的解构过程进行移植。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的成熟和闯劲部分来自法国电影精神在诞生的这20年里的成长。在这默片时代的最后10年为即将出现的有声电影的多产新导演天才(包括克莱尔、雷诺阿、卡尔内、维果)打好了基础。随着1927年有声电影的诞生,30年代的法国电影得以通过一种艺术大潮流——诗意现实主义(poeticrealism)来反映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电影制作时期始于1929年股票市场崩盘,一直延续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惊天动地的社会和政治事件层出不穷,当时的法国电影人就此创造了一些巨作,它们时隔70年之后,仍然是电影的里程碑。导演们只有小型制片公司的支持,微不足道的资金往往都无法签下人员,却制作出了这些大片。维果的《驳船阿塔郎特号》(1934)、雷阿诺的《大幻影》(1937)和卡尔内的《天色破晓》(1939)等都是法国电影黄金时代伟大成就中的一部分。《驳船阿塔郎特号》《天色破晓》纳粹占领期出于寻欢作乐和内心逃避现实的迫切需要,大量原创作品涌现;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开始崛起,电影技术学校诞生,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新潮运动。沦陷期间,法国人导演发行了200多部电影。其中许多电影至今被影史学者及电影爱好者奉为经典;如马塞尔·卡尔内执导的《天堂儿女》(1945)。二战后,法国电影并没有恢复往昔的光辉。然而,有四位电影导演仍是出类拔萃的:让·雷诺阿、马克斯·欧弗斯、罗贝尔·布莱松和雅克·塔蒂。拒绝传统电影的布莱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角色的表演上,他总是使用非专业演员。他逐渐把音乐从他的电影中过滤掉了。雅克·塔蒂把噪音当作插科打诨的灵感,他的英雄,胡洛先生(他自己)在一个被荒诞统治的诗意世界上进化着。1956年,《上帝创造女人》像一股雷暴般爆炸开来。这种对淫邪的颂扬宣告了未来新浪潮的大胆。新浪潮电影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焕然一新的。传统上对电影摄影技术的感知,以“品质传统派”为本,视觉上无懈可击,观众却鲜见真正艺术家的工作,所以传统观念对新浪潮运动大肆讨伐。新浪潮的电影导演们离开摄影棚到外面去拍摄。带领一个很小的剧组,他们拍摄得很快,预算很低。他们选择每一项大胆的技术,拒绝按场面调度的经典规则去拍摄,完全自由地表现当代话题,贴近他们所关注的东西。1968年,是电影史上唯一的一次,能够如此大规模(全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和知识分子),如此细致(从蒙太奇到照相性),如此全面(从制片到发行)的对电影进行考察、批判、实验。虽然看似风波平息之后,电影制片机器仍旧继续运作,但是这已经不再是1968年前的那台机器了,因为它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项功能,每一个环节都已经被拆解研究过了,都已经可以被怀疑和重置了。电影《戏梦巴黎》取材自“五月风暴”,真实反映了彼时法国青年的状态。《人民解放军占领巴黎》无数影评人和电影史学家都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视觉上屈就与对新浪潮的怀念,以及由该运动引起的媒体崇拜。法国的警匪片在该时期逐渐走向末日,与之对应的是非主流电影——1968年后的情欲和色情电影业,这也标志着一个文化转变。1974年,《艾曼妞》开了一系列隐晦性描写电影的先河,它们被称为“艾曼妞电影”。警匪片的没落和色情片的发展使得一句流行的口号应运而生:“做爱,而不是作战”,这进一步推进了色情电影的发展。80年代的法国电影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博采众长的独立电影转向牟利性的商业电影;二是制作成本开始飙升,大片在国产电影中脱颖而出;三是法国电视地位攀升,日益比电影强大。该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老派电影人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大片制作人让-雅克·阿诺的《寻求火种》、新生代导演让-雅克·贝内的《歌剧红伶》等。90年代法国电影业有三个持续的趋势:卖座率降低导致90年代初经济困难;1993年主张“文化例外”,推广电影多元化,以抵制美国片在欧洲的逐渐扩张;90年代中期法国电影业因电视公司在影业巨大的投资而达到前所未有的财政复苏。法国电影在这个时期开始走向国际化,不仅是电影上映于国外,还有与国外合作拍摄的伙伴。该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耳熟能详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时空急转弯》等。新世纪以来,法国电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主要代表作品有《天使艾米丽》、《疯狂约会美丽都》、《放牛班的春天》等。与美国影片往往具有的华美辉煌风格不同,法国影片常常以她的新颖别致、哲理隽永的特色享誉世界。法国电影正如巴黎,旧巴黎以它的历史、它的古典,挽留住人们怀旧的目光,而新巴黎以它的前卫、它的新潮,肆意实验着现代社会的种种风情,而市中心却是个森林公园。这新与旧、人与自然,并陈相遇,冲撞出巴黎人特有的那份悠闲、雅致和浪漫。代表作《天使艾美丽》法国影片没有那种灰姑娘式的美国梦,也绝少粉饰现实之作,有的是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鞭挞,还常把矛盾指向最高当局、权威人物,对社会罪恶的指控与深藏在政府内部的腐败与阴谋往往结合在一起。在法国片中,部长受贿,法官被收买,警官被腐蚀,资本家与政府勾结等等,几乎比比皆是,血案竟在巴黎、马赛街头巷尾层出不穷。虽然法国社会罪恶远比美国、乃至邻国意大利少得多,政府腐败丑闻并不多见,但是法国人把这种对社会的揭露与批评作为社会调节自疗、保持健康的一种机制。代表作《警界争雄》法国电影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及其个性的表现。挖掘人性的真实,体现人性的美好亦或罪恶。比如《无法触碰》在一次跳伞运动事故后,菲利普,一位富有的贵族下肢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无法自理,因此他找了黑人青年德瑞斯来家里帮佣。这是一位郊区的年轻人,刚从监狱出来。简单来说这是最不适合这份工作的人选。两个世界相互碰撞,融合,于是一段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友情诞生了。这是独一无二的关系,碰撞出许多火花。而这段关系也使他们变得……无坚不摧。法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很大,但是出口市场非常集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3个国家便占据了大约40%的票房份额。西欧是法国电影出口的主要市场,大约是亚洲和北美的4倍。而西欧是世界上电影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这导致法国电影必须以高质量的水准赢得市场,事实也是如此。戛纳电影节简介戛纳国际电影节(FestivalDeCannes)亦译作康城或坎城电影节,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被誉为“电影界的奥运会”。法国戛纳电影节因大海、美女和阳光(SeaSexSun)而被称为3S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一个由法国于1939年首度举办于该国南部城市戛纳,于二战战后复兴并于同地扩大举办的国际性电影展暨电影奖。它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影展之一,与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加拿大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以及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合称为世界五大电影节;又与柏林影展、威尼斯影展,以及俄国的莫斯科影展并称世界四大艺术电影展。当前,戛纳电影节每年定在五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通常于星期三开幕、隔周星期天闭幕;其间除影片竞赛外,市场展亦同时进行。戛纳电影节的历史戛纳,香港称康城、台湾称坎城。这个人口只有7万的小城精巧、典雅、迷人,拥有世界上最洁白的沙滩和终年的阳光,而每年5月这里举行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堪称世界电影节之首。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断外,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从原来的9月改在5月举行。戛纳电影节又并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展,它有着自己的理念与精神:第一,戛纳电影节是汇集全球电影专业人士的圣地,它的评判标准的专业性远远超越了市场规范。第二,它一向是面对全世界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法国电影,它为所有富有创新力的电影提供了生存空间。从1917-1928年期间,欧洲出现的众多电影流派和学派,这些学派和流派最终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运动,即先锋派电影运动,该运动主要出现在当时的法国和德国。先锋派电影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先锋派电影印象派电影是德吕克极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主张电影要根据人们最初的印象去真实的反映生活,反对形式主义。在美学上,印象派电影接受了英国(布莱顿学派)及瑞典电影(反映现实生活)写实风格的影响,强调要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提倡朴素真切的风格。印象派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是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一运动的倡导者安德烈·布勒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真实意义。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认为:理智、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生活经验都是对于精神、对于人的本能需要的强制和束缚,只有抛弃它们,才能“解放精神”。而精神错乱和梦幻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在这两种状态中,人才不再受意识的控制。超现实主义显然包含着对生活的不满和嘲弄,特别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厌恶。超现实主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