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各国都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苏联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发展道路,其后历经数次的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最终导致苏联剧变,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美国罗斯福摈弃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经济的自我调整和改革,完善了福利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本单元学习重点:突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的内容和影响。单元概述1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6资本主义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7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8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出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形势好转后,他依据现实的需要,代以新经济政策,希望通过减轻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小农经济负担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随着列宁的逝世,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后来在东欧推行,对东欧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宏观把握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3、苏俄领导人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内容: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在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在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在分配方面: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行政命令的办法(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积极: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消极: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二、新经济政策:(一)背景:1、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2、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暴动频发。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4、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了新的认识。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二)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影响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较,新的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呢?(三)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较,新的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体现出“新”的特点: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四)评价:理论上:找到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确立起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符合苏俄的实际国情的正确决策。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三、斯大林经济体制:(一)确立: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二)内容:1、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调节手段: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三)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1.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调配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建设。2.使苏联在20世纪三十年代、二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3.为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存在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地方和企业缺乏积极性。消极:1.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探究活动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形势下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而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的加强,严重的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引发了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启示: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苏维埃政府需要继续探索一条适合其国情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联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的那些启示?(1)经济建设必须按规律办事;(2)调整经济政策,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的发展水平;(3)农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切实地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国情出发;(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协调发展)(6)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探究活动2: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课标要求:重点: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难点: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宏观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到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造成贫富悬殊。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导致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政策随之进行调整,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取代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新政”,促进美国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此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一、经济危机的发生——(1929—1933年)(一)经济危机的背景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表面繁荣。2、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3、股票投机过度,造成了股市的不稳定。(二)经济危机的原因(1)根本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2)直接原因:市场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的生产与销售矛盾(供给与需求)更加突出。(3)诱发因素:股票投机过度,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三)标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四)特点:来势凶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五)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影响(1)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3)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4)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5)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2、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3、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广泛支持,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一)历史背景二、罗斯福新政(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项目具体内容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则,规定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蓝鹰标记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调整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开展大规模救济工作,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核心内容——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直接影响:1.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2.广大中下层民众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3.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统治。深远影响:1.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2.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它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三)罗斯福新政影响但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三、凯恩斯主义1、产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2)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爆发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开始受质疑。2、基本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看得见的手”3、评价(1)积极作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面对新问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学习了罗斯福新政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思考“新”在什么地方?①新的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政府干预)②新的特点:在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③新的起点:私人资本主义——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探究活动1: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1)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2)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实践,新政的实践推动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探究活动2: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国家的干预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其它的社会经济矛盾。②新政在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下,采取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的校仿美国新政的做法进行了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探究活动3: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重大的政策调整,一次在20世纪初的俄国,一次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这两次调整分别指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1.调整:俄国: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2.特点:苏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