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界面问题研究作者:廖国俊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相似文献(9条)1.学位论文詹美求基于项目视角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机制研究2006技术的快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剧,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目前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境况。这种竞争性质的变化使得组织持续的技术创新变得十分必要。但随着新技术复杂性的提高以及不同学科、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的日益明显,再加上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企业仅仅依靠组织内部途径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种背景下,组织间合作进行技术创新被广泛应用于新技术的开发与商业化。组织间合作的一个关注点就是互补性,产业界和学研方拥有着异质性的资源和能力,它们之间的联动,能够创造组织间协同效应,使创新集成活动最为有效。而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许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揭示了,产学研合作必须有良好机制作保障。本文在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运作过程剖析的基础上,借助项目视角对产学研合作寿命周期进行了划分,以寿命周期为主线对产学研合作全过程所涉及的机制进行了逻辑结构上的编排,并对具体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机制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合作创新全过程的支撑机理的分析,本文给出了集成的过程机制模型,以期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全过程机制的安排提供一种系统的参考框架,以指导区域乃至国家创新系统内产学研各方之间的联动。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如下:1.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运作全过程进行了剖析,并借助项目视角对合作创新寿命周期进行了三阶段划分,并以此寿命周期为主线,对合作创新全过程所涉及的多种机制进行了逻辑结构的安排,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清晰的逻辑脉络。2.由于产学研全过程所涉及多种机制,为了避免研究缺乏系统性,本文在机制的安排上遵循统一的逻辑脉络,就是各种机制之间都存在着逻辑互联;在具体机制研究方面,以网络组织理论、博弈论、社会交换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综合了理论分析(包括数理模型分析)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所获取的一线资料,从而使得导出的结论更具操作性和实践价值。3.在分析了动力机制、对接机制、信任机制、价值创造机制、知识转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收尾机制等机制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集成的过程机制模型,以期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全过程机制的安排提供一种系统的参考框架。2.学位论文杨彩霞高技术虚拟企业(HTVE)治理机制研究2009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许多中小型高技术企业难以具备满足某一市场需求的所有资源和能力,迫切需要通过整合外部优势资源和能力来分散投资风险和提高创新效率。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组建高技术虚拟企业(High-techVirtualEnterprise,HTVE)成为高技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成员企业间能力的互补和资源的共享,使得HTVE具有传统单一实体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然而在现实中许多采用HTVE形式的合作项目往往半途而废,究其原因是面对不确定因素成员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HTVE的治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HTVE的特征,本文提出了HTVE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并构建了多重互补的治理机制体系。对现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拓展性研究,使HTVE共同治理的思路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实体企业公司治理理论的束缚、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了由信任机制、柔性契约机制、组织协调机制、治理绩效评价机制和治理支持系统构成的HTVE治理机制体系的总体框架,并对各种机制分别展开研究。对于信任机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信任的治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从信任的建立机制和促进机制体系两个方面对HTVE的信任机制展开研究。结合HTVE信任的产生过程,分析了合作伙伴间信任关系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三种信任建立机制。构建了具有信任评审、信任保障和信任激励功能的HTVE信任促进机制体系。为成员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应用扩展到知识、技术资本范畴,提出了HTVE柔性契约机制。构建了以核心企业层契约为主的契约网络层次结构,对协议的基本框架进行了一般性的规范设计,研究了不同合作模式下契约形式的选择。并指出通过制度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来规范关键合作要素,通过动态检查措施来保障合同的有效实施。柔性契约机制具有很好的动态性,为成员间合作协议的制定提供了一套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组织协调机制,基于协调理论构建了由组织层协调和决策层协调组成的双层协调体系。应用holon建模理论和方法,建立了HTVE系统运作模型以实现成员企业间功能和流程重组,并建立了一般协调模型以辅助成员间关系的总体协调。提出协调决策目标的层次化管理思想,运用和谐管理理论设计了决策问题的协调规则,讨论了HTVE联合决策治理机制的主体数量及成本效益问题。为HTVE的组建及运作提供了协调策略。对于治理绩效评价机制,基于绩效棱柱模型建立了HTVE治理绩效评价的基本管理模型。给出了HTVE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并分别从整体绩效和成员企业绩效两个角度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相应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选择。该机制贯穿于HTVE整个生命周期,具有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作用。为了使所设计的治理机制在HTVE中更好地发挥效能,设计了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群体决策的治理支持系统。对HTVE的整个治理流程、系统解决方案及总体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构建了具有合同管理、协同运作管理和绩效评价功能的执行信息中心。基于群体决策任务结构化理论和研讨厅技术设计了协调决策中心。为了检验所设计的治理机制,结合理论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并针对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HTVE合作项目进行跟踪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实证结果表明治理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的研究,为HTVE这种典型网络组织的治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能对HTVE成员企业关系的有效协调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在内容设计上对成员为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HTVE有所侧重,但对大型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治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学位论文王波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及其评价2008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益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技术变革加快,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独立创新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高技术全球竞争的需要。因此,中小企业通过构建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与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资本市场以及中介机构联结形成合作创新组织,将内外部创新资源整合起来,走企业合作创新之路成为全球范围内企业创新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结构日益复杂,使得传统的网络模型已很难对其拓扑特性作出客观的描述,而复杂网络理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拓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路。本论文着重于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构建过程中的评价,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梳理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概念、基本构架、类型、作用分析及特征,并对其建构原则及动力机制作进一步的研究,为下-步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打下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其次,对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过程做较细致的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复杂网络理论作了初步的探讨,总结了当前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网络拓扑研究的成果,强调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到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拓扑模型研究中,并且论文在对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理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自身特点,分析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各节点的链接机制。最后,在对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初步评价的基础上,把复杂网络理论应用到中小企业创新构建的评价中,并对在山西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构建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实证分析,得出一定的成果。4.学位论文王飞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对制造商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2008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复杂程度不断的提高。因此创新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单个企业无法解决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合作创新成为必然。再加之供应链管理的兴起,使得供应链上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合作创新模式便成为制造企业的一种新的创新模式。随着我国制造企业的迅速成长和参与到全球竞争中,供应商参与创新实践越来越多,企业如何处理与此类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结合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商参与创新等相关理论,提出以供应商参与创新为中介变量,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一步探讨了在不同的供应商技术能力、双方的关系类型、关系权力以及技术、需求的不确定性作用下,合作关系对供应商参与创新的影响,以及在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调节下,供应商参与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模型变量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实证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借助SPSS和AMOS两个统计工具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的各维度与供应商参与创新都显著正相关;在供应商技术能力比较强、合作双方关系权力差距小、技术与需求不确定性高的条件下,合作关系对供应商参与创新的影响更显著;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成熟关系的合作双方,合作关系对供应商参与创新的影响更大。供应商参与愿望、参与责任以及信息共享与企业的创新效果和效率都显著正相关;在企业自身技术能力比较强的条件下,供应商参与创新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5.学位论文马春艳我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及政策研究2008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连串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的一系列突破,不仅使农业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最具商业前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还把农业生物技术推到了解决各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浪尖”。为此,世界各国都纷纷加大了技术创新的力度,以抢占农业生物技术的制高点与产业主导权。我国也非常重视农业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然而,采取何种路径实现技术创新,又如何实现这种创新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的研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及相应支撑,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br 论文对我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和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论文在对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中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现状的全面分析与考察,并通过构建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现阶段我国的创新能力做出了客观评价;然后,论文考察了国外典型国家在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与具体模式,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现实国情,从技术创新途径及途径的实现模式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并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对这种路径的运作进行了实证考察;最后,以理论为指导、以现实为依据,论文从技术创新系统和制度的角度分别探索了推进中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体系保障和政策保障。全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br 第1章是论文导论部分,也是全文的一个鸟瞰。本章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做出了说明;其次,是文献综述部分,不仅对论文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及演变进行了阐述,还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述评;此外,本章还详细交代了论文的组织布局,包括研究思路、结构框架、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最后,是对论文的总结性述评,除了总结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可能取得的创新以外,还包括所存在的不足之处。br 第2章提供了一个关于我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总体印象,即对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成就、现状和能力进行了分析总结。这是全文进行研究的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本章首先对农业生物产业的概念及创新特点进行了界定和分析,然后对2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