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医整脊的理论与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中医整脊的理论与方法中医整脊疗法的含义1.理论:以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为指导,以生物力学和生物物理学为基础2.手段:(1)通过整脊手法纠正脊椎关节移位,恢复或改善脊柱生理弧度;(2)以针灸、药物敷贴和中医内服,疏通经脉、调节脏腑气血;(3)以特定的锻炼方式恢复和改善肌肉和韧带的功能,以巩固疗效。中医整脊疗法的适应病症1.脊柱损伤性疾病:(1)骨关节损伤:如脊柱骨折、关节错位;(2)肌肉韧带损伤:如棘上棘间韧带损伤、脊柱周围肌肉韧带损伤。2.脊柱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3.脊柱相关性疾病:(1)头面五官病症;(2)内脏相关性疾病:如心率失常、咳嗽、胃肠功能失调等;(3)相关关节疾病:如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一、理论依据(一)脊柱的系统平衡理论从人体整体来说,脊柱为一个大系统。但在脊柱系统中,依据其组织形态实体概念,动态和制约又可分为多个子系统。而各子系统内或各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统一、共同完成整个脊柱的功能,这就是脊柱整体观的系统论。(二)脊柱膀督一体论1.脊柱是督脉的通道督脉起于小腹内,下行于会阴,上行于脊柱,上达颅脑,沿前额达不鼻柱,共有28个穴位。(1)“督脉在《内经》中出现,说明该脉为总督,督”字即有总督之意;(2)《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针灸甲乙经》奇经八脉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3)《针灸甲乙经》奇经八脉篇:“督脉……阳脉之海。”海纳百川,“督脉”为经络之海,为阳脉之海,即证明体表和脏腑之经络都汇集于“督脉”。2.背腧穴分布于脊背(1)背腧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与各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生理上不仅与脏腑有着特定联系,并且与脏腑的病理密切相关,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往往在背腧穴上有所反应。(2)现代研究认为,背腧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3.华佗夹脊而行华佗夹脊穴亦称夹脊穴、佗脊穴,首见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近代在《中国针灸学》中首先提出了“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包含34穴,归入经外奇穴。然而在临床运用中,夹脊穴被不断扩充,如颈段和骶段夹脊处已被不少医家列入夹脊穴范畴。(三)脊柱的代偿调节机制人类站立行走的脊椎动物,直立行走的需要,脊柱产生了四个生理弯曲度,正常人的四个生理弯曲度,决定了其正常的运动功能和内涵组织的生理功能。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出现病理改变的情况下,脊柱的生理弯曲度可以出现异常改变,为维持躯体的平衡状态,即通过代偿调节机制对脊柱进行调整。1.对应代偿调节(1)左右对应调节:如腰向左侧凸、胸椎向右侧凸(2)上下对应调节:如腰椎曲度变直、颈椎曲度也变直。(3)前后对应调节:如肥胖腹部下坠可出现腰肌代偿性肥厚。(1)左右对应调节(2)上下对应调节(3)前后对应调节2.系列代偿调节如双下肢长短不一,可出现骨盆倾斜—腰椎侧凸—胸椎侧凸—颈椎侧凸等系列改变。二.中医整脊的治疗机理(一)恢复或改善脊柱的生理弧度相关研究表明:脊柱生理弧度的改变可对其相邻的脊髓、脊神经、血管造成影响,中医整脊从脊柱的整体观和系统平衡理论出发,强调脊柱疾病的治疗在于恢复或改善脊柱的生理弧度,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脊柱弯曲度对椎间隙的影响发育过程中,椎间隙的距离决定了椎曲弧度;发育完成后,椎曲可改变椎间隙。椎曲稳定依靠结构,虽然椎体是越下一个越大,但在各曲段相对近似的。所以,维持其弯曲,依靠椎体排列相互间之前后距离,也即从侧面观,椎间隙是前宽后窄者,则向前凸;前窄后宽者,则向后凸。椎曲一旦改变,椎间隙随之改变。2.脊柱弯曲度对椎管长度的影响:椎管是依赖每一块椎体的椎孔叠加而成。这叠加是依据椎体排列的方向,即椎曲决定的。所以脊柱生理性伸屈和侧弯时,骨性椎管的长度随之改变。(1)颈、胸、腰椎管在屈位时伸长,而后伸位时缩短。屈位与中立位比较,椎管中线的长度增加,椎管前壁的长度也增加,但不多,而椎管后壁增加最多。(2)后伸位时椎管前壁、中线和后壁均缩短,但椎管后壁短缩最明显。故在椎管狭窄时,脊柱的屈伸活动可对椎管的内容物造成影响。灌钡实验:ABCA:正常,弓顶指数1.8cm,钡容量50ml,B:变直,弓顶指数2.5cm,钡容量47.02ml,C:加大,弓顶指数0.5cm,钡容量45.5ml)脊柱曲度决定了椎间孔的大小和方位,脊柱曲度一旦改变椎间孔也随之改变,椎间孔在正常曲度下,神经根与脊髓越往下一个椎间孔其夹角越小一般颈椎至第2胸椎脊神经与脊髓的夹角较大,从冠状面观察趋向平行,越往下夹角越小,腰椎自腰膨大即胸11~12至腰1~2往下属马尾神经。3.脊柱弯曲度改变对椎间孔和神经排列的影响神经在离开脊髓后通过神经根管走向椎间孔,其夹角相对小。脊神经与脊髓的夹角决定于所通过的椎间孔位置。而椎间孔的排列又决定于椎曲。因此,椎曲的改变必然影响神经根与脊髓的夹角关系。X线观察颈椎斜位片,不同曲度情况下椎间孔的变化(二)纠正脊椎的移位椎体在脊柱中的相互位置,决定了脊柱的生理弯曲及椎管、椎间孔的形状。在颈椎,还决定椎动脉所经过的横突孔上下关系。对椎间盘而言,椎体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其承受的压力和平衡。中医整脊也考虑局部改变对脊柱整体平衡的影响,治疗上才正骨手法纠正脊椎的移位,以解除脊椎移位对其临近组织的影响,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脊椎移位对脊柱弯曲度的影响脊柱的四大弯曲度是由椎体结构前后大小及相互间前后距离,即椎间隙前后距离所决定的。一旦任何一个椎体出现位移、旋转,其上下关节带动其上下椎体同时出现旋转、位移。如此相互间的椎间隙距离产生改变。这种改变随着首先位移的椎体力线产生传导线位移。在腰椎,由于关节突关节的侧突关节,旋转成角则发生扭转侧弯—绞链式旋转侧弯,其曲度改变同时发生。2.脊椎移位对椎管的影响椎体位移,首先力学结构上直接导致椎孔变异,前已述及椎曲与椎管长度、宽度的关系。椎曲的改变是由于椎体的位移,它不仅导致椎管随曲度的改变而出现骨性变异—椎体位移、突入椎管,而导致椎管变短、变窄;更影响其内容的后纵韧带、黄韧带出现充血、瘀血、变性和增厚。3.脊椎移位对椎间孔的影响椎间孔的前缘是上下椎体的后外侧,后缘是上下关节突关节前壁。由于椎体是椭圆形(颈椎是长方椭圆),因此,一但位移,其后外侧缘位移最大,可出现倾斜、突入椎间孔。另一方面:关节突关节在椎体位移,即出现旋转、倾斜、成角,椎间孔可变形、变窄,如果椎体因椎间隙变窄而下塌、倾斜,其后关节突关节同样出现下塌、倾斜,椎间孔变形,尤其是腰椎侧隐窝变窄。4.脊椎移位对椎间盘的影响正常椎体板块平动下,椎间盘是随着其方向而变动的,由于椎体软骨面是与纤维环相连,所以,在超常的移动可导致纤维环损伤—牵拉、撕裂或皱折,因而影响到髓核内压的调节,甚至随纤维环薄弱点或破裂点脱出。5.脊椎移位对椎动脉的影响颈椎椎动脉是沿颈6横突孔上行,进入颅腔组成基底动脉。该动脉排列依正常颈曲排列。一旦椎体板块移动如旋转、倾斜,所附在横突孔的椎动脉发生扭曲,其扭曲度与颈曲改变成正比。临床上从颈椎正位、侧位都可以观察到椎体板块移动。如正位的钩椎关节不对称,是椎体倾斜、旋转,侧位的椎体阶梯改变,是典型的椎体板块移动。因此,多合并椎动脉供血不足。6.椎体板块移动与脊髓神经的关系:脊髓是通过椎管下行,并自椎间孔发出脊神经,椎体板块移动继发椎管狭窄、腰椎侧隐窝狭窄、神经根孔变异均可压迫、刺激脊髓和神经引起症状。(三)调整气血经脉中医认为“肢体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经脉有所不通,脏腑由之不合”。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脊柱疾病必然涉及脏腑经络。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独特系统。当人体遭受损伤后,经脉失常,气血运行受阻,机体抵抗力减弱,外邪或疼痛刺激可通过经络的传递作用而影响脏腑的功能。另外,伤病引起经络运行阻滞,也会使循行所过组织器官功能失常,从而出现相应症状。三.治疗原则1.医患合作:(1)治疗时的配合(2)工作方式、功能锻炼上的配合;(3)治疗时间上的配合。2.动静结合:(1)急性损伤—静(2)慢性损伤—动3.筋骨并重:(1)正骨先松筋(2)骨正筋方柔a.恢复正常力线b.恢复正常弧度。中医整脊以理筋、正骨、调曲、练功四大原则,最终目标是调曲。4.内外兼治:《灵枢》曰:“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人体是一统一整体。脊柱骨关节疾病,既发生于“筋骨皮肤”,也影响到“五脏六腑”。因此,在治疗上需内外兼治。整脊临床常用以拔罐、药熨、针灸的外治法,可有效松解肌肉韧带粘连,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肌容积、肌张力。通过正骨、调曲,可使关节复位,减轻软骨、椎间盘的压应力,使被压迫的脊髓、神经得到松解,缺血得以改善。但这些组织,均需要气血的补充,才有利于循环改善。5.上病下治上病下治是中医整脊的一大创新。《灵枢·经脉篇》论及:“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1)在临床上寰枢关节错位调腰骶角(2)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调胸椎和腰椎;(3)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的椎曲紊乱、侧弯。6.下病上治(1)腰椎滑脱症,就必须纠正上段腰椎的反弓、侧弯,滑脱才能复位;(2)急性腰扭伤,往往是腰4~5关节错缝,但只要在胸腰枢纽作一小旋转,其错缝即可复位。7.腹病治脊腹病治脊,指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脊源性妇科病、脊源性男性性功能衰退等。这些病变源自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骨关节紊乱,导致支配该脏器的脊神经紊乱而产生功能性病变。所以,通过整脊恢复其脊神经功能,这是整脊治疗脊源性疾病的具体措施。8.腰病治腹(1)腰椎的稳定,后缘靠腰背的竖脊肌,前缘靠紧贴后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内压。因此,腹内压是稳定腰椎的主要内动力。腹肌松弛,腰椎不稳,多患慢性腰痛。腹部内环境与腰椎的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的。(2)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往往有便秘、小便短赤等湿热下注证候,而晚期有二便无力或小便频繁的虚寒证候。所以临床上用中医辨证论治,虽是治腹,实则治腰,湿热下注的椎间盘突出症、用通下逐瘀血后,症状即可减轻。(3)在功能锻练中,“床上起”、“俯卧撑”等均为练腹肌的功法,目的也是“腰病治腹”。保持和发杨传统特色,走现代化的道路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